我國人口的增長對經濟有什麼影響我國人口的增長對經濟有什麼影響

2021-03-05 20:38:03 字數 4437 閱讀 8356

1樓:匿名使用者

「十一五」時期,我國經濟仍將保持平穩較快增長。這一方面是由於科學發展觀日益得到貫徹落實,**的巨集觀調控能力不斷提高;另一方面是由於原來促使經濟快速增長的因素仍未明顯減弱,而一些新的有利於增長的因素會隨著經濟的階段性轉換逐漸顯現出來。促使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的因素,有些是經濟發展新階段客觀形成的,有些是需要加以引導才能顯現出來的。

利用、發掘這些有利因素,需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加強和改善巨集觀調控,不斷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

「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了「十一五」時期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5%的目標。這個目標充分考慮了需要與可能,是以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為基礎的積極而穩妥的目標。綜合分析各方面的情況,「十一五」時期我國經濟的增長速度有可能低於「十五」時期,但總體上仍將保持平穩較快增長。

這是因為:一方面,科學發展觀日益得到貫徹落實,**管理巨集觀經濟的方式逐步完善,反過熱和反衰退的能力提高,同時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將不斷拓展經濟增長空間;另一方面,在「十一五」乃至2023年之前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時期,原來促使經濟快速增長的因素不會出現明顯衰減,一些新的經濟增長因素如技術進步、服務業加速發展等,會隨著經濟的階段性提升而逐漸顯現出來。

快速推進城鎮化不斷增加投資和消費需求

「十一五」期間,我國城鎮化仍將快速推進。從世界各主要國家城市化發展的歷史來看,存在一個「s」形發展規律:當城市化率達到30%以前,城市化程序比較緩慢;當城市化率超過30%而未達到60%的時期,城市化程序出現持續加速趨勢;而城市化率一旦超過60%,城市化程序又會相對慢下來,進入平穩推進階段。

我國城鎮化率2023年以前在30%以下,城鎮化率平均每年提升大約0.65個百分點;2023年達到30%以後,城鎮化率平均每年提升1.25個百分點左右。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影響因素,我國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的時間可能會在2023年前後,在這一期間的2023年前後將達到50%,從而出現城鄉人口變化的「交點」;在「交點」之後,城市人口規模越來越大於農村人口規模,就像剪刀一樣,開口越來越大。因而,「十一五」時期我國城鎮化程序將一直保持快速推進的勢頭。

城鎮化快速推進,必然帶來更多的投資和消費需求,因為城鎮各類建設需要鉅額投資,1個城鎮居民的消費大體相當於3個農民的消費。不斷增加的城鎮投資和消費需求,構成「十一五」內需快速擴大的主要**,也是經濟快速增長的強大動力。

新農村建設的需求效應日益顯現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大舉措。從經濟執行角度來看,它對於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也具有重要意義。如果繼續採取城鄉非均衡增長政策,那麼「單打一的城鎮化」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會打折扣。

因為經濟資源過度向城鎮集中,將導致農村經濟陷入慢性衰退,而農村經濟的衰退勢必部分抵消城鎮經濟的發展。建設新農村是城鄉相對均衡的增長政策,在城鎮經濟規模快速擴張的同時促進農村經濟協調發展,不斷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設施條件,就會在不斷擴大城鎮需求的基礎上,使農村需求不斷擴張。無論是加大對農村路、電、氣、水、資訊等硬體性基礎設施投入,還是加大對農村醫療衛生、養老、文化等軟體性基礎設施投入,或是改善農民生產生活環境、降低農民交易成本、增加農民就業、提高農民收入,都會顯著增加農民的實際投資和消費需求。

即使留在農村的人口每年減少1100萬人(最近10年農村人口累計減少1.14億,城鎮人口累計增加2.1億),到2023年前後城鄉人口各佔全國人口的一半時,也還會有6.75億左右的人口生活在農村。這部分人的人均收入、投資和消費不斷增加,以及隨著恩格爾係數下降帶來農民消費結構升級和大宗消費增加,將使農民的整體購買力不斷提高,併為國民經濟快速增長作出更大貢獻。

大跨度的基礎設施建設為實現均衡發展奠定基礎

對於我們這樣一個國土面積大、資源分佈不均衡、城鄉及地區間收入差距明顯的發展中大國來說,經濟快速增長和人民生活迅速改善,必然會促使人員、物資和資訊大跨度流動,從而形成巨大的**、物流和資訊流。為了滿足這種日益增加的巨大流動性需求,改變目前供求不均衡的格局,需要進行持續時間較長的大跨度基礎設施投資。「十一五」時期,我國還要繼續推進大跨度的地面交通、航空、水利、油氣管道、光纖電纜等基礎設施、生態環境設施以及大規模技術創新設施等建設,這就需要大量投資。

這些工程規模大、專案融資多的設施性投資,雖然沒有製造業投資那樣高的消費需求彈性,但也會形成巨大的固定資產投資需求,並通過快速擴張的**、物流、資訊流,創造出持續增加的國民消費需求,推動經濟快速增長。更重要的是,大跨度的基礎設施建設能夠有效縮小城鄉和地區發展差距,促進區域協調均衡發展。大跨度基礎設施建設是「十一五」時期****投資支援的重點領域。

這是科學發展觀在區域發展中的應用,是「先富帶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措施。從客觀效果來看,基礎設施建設將極大地改善落後地區人民的生產生活,帶動落後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幫助落後地區發揮後發優勢,縮小城鄉和地區發展差距。

服務業加快發展促進經濟結構和質量改善

以2023年為界,我國服務業的就業比重從前13年的年均提高0.6個百分點加速到後13年的1.6個百分點,這說明2023年以來服務業對就業的貢獻率大幅度提高。但服務業對gdp貢獻率的增長速度反而有所降低,前13年年均提升近1個百分點,後13年不足0.7個百分點。服務業佔gdp的比重上升速度減慢,在一定程度上與工業和建築業的發展加快有關。

但可以**,這種結構非均衡狀況不會長期延續下去。無論是從節約資源、降低單位gdp能耗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政策導向看,還是從提升經濟效率和競爭力的要求看,我國經濟都應當儘快調整三次產業結構,特別是儘快調整

二、三產業結構。

當然,這種調整不是以工業和建築業衰退為代價,而是要在適當調整工業和建築業擴張節奏的同時,加快發展服務業。這是「十一五」時期產業發展的戰略重點之一。我國未來工業發展的主題不是數量的擴張,而是質量和效率的提升。

而提升質量和效率,要求改變製造業單兵突進的狀況,逐步實現製造業和服務業的有機融合。比如,工業製造過程要提高研發、資訊和現代物流的貢獻率,通過加快發展這些生產性服務業,全面提升製造業的綜合競爭力。同時,愈益強大的製造業體系也必然為不斷擴大的生產性服務業創造巨大的需求。

從消費性服務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的發展階段以來,人均收入快速增加,消費水平快速提升,居民的非食品消費份額不斷提高,再加上具有很強消費能力的新生代消費群體正逐步改變傳統家庭消費行為而更傾向於選擇社會化消費,使得社會化消費的服務需求快速擴大,這個趨勢隨著人口結構的改變而變得越來越明顯。「十一五」時期,在

一、二產業保持穩定增長的前提下加快發展服務業,快速提升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既有利於經濟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勢頭,又有利於降低單位gdp能耗,改善經濟執行的質量和效率。

科技進步將大幅度提升國際競爭力

從發展趨勢看,以大量自然資源和低價體力勞動耗費為支撐的經濟增長將愈加難以為繼。這不僅因為資源供給跟不上資源需求增長,環境承載能力減弱,而且因為長此以往,企業和國家的競爭力將面臨愈益嚴峻的挑戰。工業化、資訊化時代的全球經濟競爭,核心是以人力資本為基礎的技術競爭,低技術含量、低人力資本水平、低**、低附加值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會面臨更為嚴重的國家保護主義的限制。

應對這種挑戰的明智選擇,是實施以創新為基礎的技術進步戰略,在全面增強國民創新意識的基礎上加快提升企業和國家的技術進步水平,促使國民經濟增長從主要依賴自然資源和廉價體力勞動投入,轉向主要依賴以知識和人力資本為基礎的並與現代製造及現代服務巧妙融合的技術進步。「十一五」時期,應從准入和創業、進出口調節、稅制稅率、信貸和直接融資等方面,堅持不懈地大力支援個人發明和創造以及企業研發,大力支援以自主智慧財產權為基礎的國家標準的形成和應用,積極構建全方位的技術進步機制,從而實現快速的科技進步。即使在資源投入不變甚至減少的條件下,這種全面的科技進步也必然大幅度提升要素生產率和國際競爭力,推動現代生產力和國民經濟快速增長。

勞動力**提升有利於拉動國民消費需求增長

內需是大國經濟增長的長期動力。在通常情況下,人均gdp水平越低,內需擴張力越弱;一旦人均gdp水平提升加速,內需增長亦會隨之加速。但這裡還存在一個分配問題。

在其他條件一定時,如果gdp的分配更多流向利潤而不是流向工資(尤其是產業工人的工資),甚至出現利潤侵蝕工資的情形,那麼實際消費需求的增長就會慢於投資需求的增長。在這種分配格局下,人均gdp增長不一定意味著國民消費需求以同樣速度增長。反之,如果人均工資增長加快,即使gdp總量、利潤、投資保持既定增長,也會使國民消費需求增長加快,從而使內需得到有效擴大。

應當注意的是,由於外資企業利潤存在境外轉移現象,外資利潤侵蝕工資具有更為明顯的緊縮國民消費需求的效應。「十一五」時期擴大內需的重點應放在擴大國民消費需求上,運用法律和政策措施,保障勞動者權益,改變目前勞動力**低廉、利潤侵蝕工資的分配格局。從珠三角、長三角地區勞動力市場的最新情況看,企業增加員工的薪酬已經成為一種趨勢,這種趨勢將為「十一五」時期工資增長拉動消費需求、在經濟增長和國民福利增進之間建立協調均衡作出貢獻

2樓:匿名使用者

人口的迅速增長導致僱用水準降低,帶來大量的完全失業、潛在失業和不完全就業、使勞動力的生產性減退,與此同時抑制了經濟成長。毋庸置疑,人口的過快增長作為抑制因素對經濟的發展是不利的。因此,今後中國實行彈性的人口控制政策,特別是抑制人口素質相對較低的農村人口的增長,促進人口素質相對較高的都市人口的增長將成為重要的課題,此外,對勞動力的文化素質和科學技術的素質等人力資本進行大量的投資,使智力資源大幅度地增長,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

這樣適度人口的達成和勞動力質量的改善,漸漸地成為勞動生產率提高的重要因素,縮小與歐美人口質量的差距,加速經濟發展的程序

影響我國人口分佈的原因有哪些,影響我國人口分佈的主要因錄

我國人口分佈的特點是 東部多 西部少 平原盆地地區多,山地 高原地區少 農業地區多,林牧業地區少 沿江 臨海公路,鐵路沿線地區多,交通不便的地區少。人口分佈這種不平衡狀況,是舊中國多年來生產分佈不平衡 不合理的產物。1 東部人口稠密,西部人口稀少。2 全國人口在省 區的分佈,其所佔的比例和密度差異很...

人民幣匯率增長對中國經濟有什麼影響

人民幣如果適度升值,可以給我國帶來四大好處 e5a48de588b6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32616466 第一,擴大國內消費者對進口產品的需求,使他們得到更多實惠。人民幣升值給國內消費者帶來的最明顯變化,就是手中的人民幣 更值錢 了。你如果出國留學或旅遊,將會花比...

影響我國人口分佈的主要因錄影響人口分佈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我國人口的分佈特點是東部多,西部少。具體來說,我 國東部人口稠密,西內部人口稀疏很突出,從黑龍江容的黑河到雲南的騰衝一線東南 土地面積佔全國面積的48 而人口卻佔全國95 反之,在自然條件差,不利 於農業生產的西部地區,土地開發利用受到限制,人口分佈則稀疏得多,比如我 國的 青海大部 四川西部,甘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