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節日在日常生活的地位和作用

2021-03-05 19:40:49 字數 5554 閱讀 1579

1樓:§小妹妹

為什麼節日的氣氛越來越淡

朱人求:春節將至,大街小巷,處處洋溢著節日的喜悅。這幾年,一說起過節,人們的反應往往是一個字:

累。讓人們覺得累的是什麼節?是傳統節日,比如中秋和春節。

但與此同時,洋節卻很受年輕人推崇,尤其是在城市裡。在聖誕節和情人節,五彩繽紛的聖誕樹、笑容可掬的聖誕老人、鮮豔欲滴的玫瑰和深情款款的戀人們都讓人感受到濃濃的過節氣氛。在中華文化的本土,人們為什麼丟了自己的節日,卻撿起背景與我們的文化完全不同的西方節日?

黃寧鶯: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全球化的影響。在文化方面,我們說的全球化,只是自欺欺人地在為西方化尋找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

在全球化過程中,不可否認,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相比,處於弱勢地位。好萊塢電影不可阻擋地改變著人們對於生活的看法。電影中對於西方節日溫馨浪漫的描繪,再經過時尚雜誌的渲染,使過西方節日成為一種品位生活的象徵。

這種印象是如此的深入人心,以至於在城市中的年輕人中,不過洋節已讓人覺得落伍和不可思議。

朱人求:傳統節日的內在支撐是農耕文化與儒家文化。但現在,這兩種文化都不能穩固地支撐傳統節日了。

在農業社會,家族關係對一個人的發展十分重要,傳統節日往往包含著家族團聚的意願,是聯絡家族中各色人等感情的一個極好機會。但在日新月異的現代城市中,社會交往結構與傳統社會完全不同,同事和朋友的關係相對於親戚關係而言,對人們的工作影響更大。中秋清明,適合與家人團聚。

而在聖誕節和情人節,與同事朋友在一起,應是最好的選擇。輕鬆愉快的西方節日正好彌補了傳統節日在人際交往方面不適應於現代社會結構的地方。另外,儒家文化的萎靡和西方文化的衝擊也使傳統節日的根基越來越脆弱。

陳道遠:除了春節以外,其他的傳統節日都沒有法定假日。例如,2023年中秋節是9月28日,與國慶長假捱得很近,若**將國慶假期提前幾天,許許多多的人就會回家與親人團圓,共慶中秋佳節。

但遺憾的是,國慶長假仍然從10月1日開始,遊子們只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了。傳統節日被邊緣化,有西風東漸的原因,但**對於這方面的忽視,也難辭其咎。

黃寧鶯:正是因為傳統節日隱含的文化太深厚,內在精神太豐富,使現在追求輕鬆的人們本能地逃避,而選擇過西方節日。事實上,他們過的西方節日已不是本來意義上的節日了,而是抽去了文化和傳統內涵的西方節日。

這種形式上節日,反倒讓浮躁的人們覺得輕鬆自在。更有許多人認為,過洋節只是找個藉口痛痛快快地玩一場而已,以紓解工作和生活的壓力。另外,過傳統節日時的走親訪友和無數的應酬也十分讓人頭疼。

人們所說的過節累,實際上就是指的這種累。

朱人求:快節奏的生活和功利性的追求使人們逐漸疏離了傳統節日。在緊張的現代生活衝擊下,傳統節日所營造的人與自然的和諧意境,傳統節日所帶來的內心深處的平靜與祥和,漸漸離我們遠去。

而過多功利化的東西則嚴重摧毀了傳統節日的內在精神,現代人最最缺乏的就是那種田園牧歌式的文化心境。

陳道遠:是啊!現在,許多人過節並不大重視節日文化本身的人文意義,反而是更加看中節日禮品的分量,節慶成為空洞的消費,原來在節日中的那些文化的東西變得更為脆弱了。

過傳統節日時文化含義的減少,也是文化衰微的一個重要表現,因為文化和內在精神是節日的靈魂。節日的熱鬧可以移植,但節日裡頭所蘊含的意義卻是移植不來的。

節日的意義及其內在精神

朱人求:節日作為各個民族在特定季節中舉行的盛大紀念和歡慶活動,是人們調節自身生活內容和節奏的一種具有綜合性、群體性和階段性的典型生活模式。節日的意義深遠,它能從多方面滿足人們生理、心理和社會的需要。

陳道遠:節日有三種型別:宗教的、民俗的、政治的。

對於宗教節日來說,節日具有人文關懷的意義;對於民俗節日來說,節日具有英雄崇拜的意謂;政治節日則體現國家強制力的喜好,國家強制力要保護誰,不保護誰。從節日的型別與其相對應的意義來看,節日都有著純粹、單一的指向,它有著自身明確的標誌,節日的內涵是不可增減的。過節的方式關係到實際人、物環境的變化,過節正是用實際的、具體的人和物來弘揚節日的意義、渲染節日的氣氛。

現在的某些節日,唱主角的不是節日意義,而是經濟活動,這就顛倒了節日的主客內涵。

黃寧鶯:宗教的節日是對已經消失的人物與事件的溫習,人們通過溫習獲得自己的生活意義。在宗教節日中,人們的精神通過宗教儀式獲得一種生命體驗,獲得生活的精神空間。

民俗節日使過節每一個細節都成為英雄主義的體現。人們在節日裡沉浸於幸福中,分享著英雄的情懷,分享著英雄情懷所帶來的快樂,每一處活動都有成為英雄的感覺。政治節日則體現國家的強制力。

國家強制規定的節日,都體現國家所要保護或關懷的物件,如教師節,體現著國家對教育的重視,對教師的關心。

朱人求:節日的分類多種多樣。就個體生命而言,生命的成長總伴隨著節日的記憶。

人的一生每個階段有不同身份與角色,從小到大,經歷了兒童節、青年節、父親節或母親節、老年(重陽)節,透過這些節日,可以喚醒人們感受自己的重要性,也表達社會對兒童的關懷、對青年的期許、對父母的感恩,以及對老人的敬重,對自己和他人的尊重。

陳道遠:從社會分工看,我們擁有記者節、五一節(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建軍節(軍人)、**節、教師節等,各行各業的人都非常重要,都有屬於自己的節日,這些節日說明了工作的神聖性,也告訴我們每個行業都是值得尊敬的。

黃寧鶯:在時間的向度上,有傳統節日和現代節日;在空間向度上,有民族節日和世界節日(如聯合國節日),或者說有「土節」和「洋節」,這也是節日最常見的兩種劃分方式。無論是何種節日,都給我們帶來一種歡樂、祥和、熱鬧、喜慶、放鬆和休閒的氣氛,節日是個性的表達和群體的狂歡,是對單調、緊張的日常生活的調節和反抗。

朱人求:在哲學的意義上,節日傳遞著生命時空的感受。中華傳統節日正是我們生命時空體驗的濃縮形式,它既是個體的體驗,又是民族共同體的體驗;它既是民族時間的體驗,又是民族空間的體驗。

傳統節慶帶出的是一族人民的精神層次,它濃縮一個民族的精神,展示一個民族的追求,凸顯一個民族的價值。一些傳統節日之所以中斷乃至消亡,實際上是其文化精神的失落。人們對節日的需求主要是精神和情感的需求,情感價值是節日裡最主要的核心,這一點,中華民族表現得更為鮮明,更具特色。

黃寧鶯:每一個節日都有著特有的文化和歷史背景,節日的意義承載取決於它的文化內涵。例如,寒食節,是為了紀念介子推的高尚氣節;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同時插艾草,灑雄黃酒等又有著驅除蚊蟲的作用。

此外,嫦娥奔月的傳說在每一個中秋節都被描繪得十分動人,中秋意味著豐收、團圓和天人和諧。牛郎織女浪漫的愛情故事更是點亮了每一個七夕的夜晚,它已演變為中國式的情人節。放炮竹嚇走「年」的故事也是孩子們小時候過年時常聽的故事之一。

同樣,西方的節日也有著其特定的文化內涵。他們的重要節日往往與宗教有關,如復活節,聖誕節。

陳道遠: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滲入到社會生活中的過程,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裡,我們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朱人求:我國傳統節日,大多和天文、曆法、數學,以及後來劃分出的節氣有關,這從文獻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書》,到戰國時期,一年中劃分的二十四個節氣,已基本齊備,後來的傳統節日,全都和這些節氣密切相關。

黃寧鶯:節氣為節日的產生提供了前提條件,我國大部分節日在先秦時期,就已初露端倪,最早的風俗活動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關。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定型於漢代,到了唐代,已經轉為娛樂禮儀型,成為真正的佳節良辰。

我國的傳統節日文化底蘊深厚,精彩浪漫,大俗中透著大雅,雅俗共賞,具有很強的內聚力和廣泛的包容性,一到過節,舉國同慶,這與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一脈相承,是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陳道遠: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中最為盛大、最為引人注目的活動,同時它也是一個民族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風情的集中展示。因此,民族節日不僅為本民族所重視,也為其他民族所注目。

在現代社會中,民族節日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它的狂歡性,同時它也具有增強民族凝聚力、傳承民族文化、促進各民族的經濟和文化交流的作用。文化和節日經濟並不矛盾,而且可以利用節日的內在文化創造出良好的經濟效益,例如,搞特色旅遊,賣特色食品等等。這樣,經濟和文化可以互相促進,何樂而不為?

建設中華傳統節日文化

朱人求: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民族傳統節日是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們都具有特定的文化內涵,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千百年來發揮了傳承、傳播中華文明的重要作用。

我們不能輕視節日文化的內涵,不應該漠視節日文化的衰落,應該很好地保護它,特別是在西方文化強勢滲透的今天,重建民族傳統節日意義更為重大。

陳道遠:有些人認為,如果一個節日消亡了,那就說明它已落後於時代的發展,挽救它也沒有什麼意義。但我不這麼看。

我認為,傳統的東西不能任其自生自滅,是需要保護的,更確切地說,傳統需要**和人民自覺保護,刻意的保護。

黃寧鶯:越先進的國家,傳統的東西保護得越好。現代與傳統並行不悖。在英國,我看到人們準備過聖誕節的狀況,可以用認真兩個字來形容。

朱人求:**首先應重視傳統節日,將清明、端午、中秋、冬至這些傳統的大節增加為法定假日,並大力宣傳節日的由來,各地的風俗等等。在目前情況下,首先要有形式,然後節日的內在文化才有機會被人們所瞭解並接受。

黃寧鶯:人們瞭解和接受傳統節日有個前提,就是要有平和純真的心態,要有赤子之心。儘管各地的過節方式不盡相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就是在過節時對自然懷有感恩之心,對生活充滿美好的期盼。

這一點,似乎很難在城裡人過節時感受到。人們只是為了過節而過節,缺少一顆感知自然,感謝生活的心。

陳道遠:中國人的傳統節日正隨著社會的巨大變遷而在形式和內涵上被重新整理並提升了。從探親訪友到遠遊四方,從吃喝節到享樂節,傳統意義上的節味淡了,如端午包粽子、中秋品月餅、元宵吃湯圓、春節慶團圓等風俗被淡化了。

而隨著消費能力的提高和交通工具的便利,百姓文化生活豐富多彩,也讓傳統節日多了許多時尚的因素,時代賦予了傳統佳節新的內涵。

朱人求:社會從傳統步向現代的改變。許多按照陽曆安排的節日,讓我們感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例如:

西洋的聖誕節、情人節等,這些外來的文化擴大生活的範圍,讓我們也可以和世界各地的居民一樣,分享一些人類共同的理想。

黃寧鶯:我們這裡強調中國傳統節日,並非反對國人過西方節日。「洋節」有「洋節」的妙處,「土節」有「土節」的意境。其中滋味,非認認真真過過節不能知曉。

陳道遠:經濟社會發展,文化也要相應地發展;與時俱進,節日文化也是如此。如何推陳出新,繼承、發展傳統節日文化中的優秀成分,並且賦予它新的內容和形式,是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

黃寧鶯:面對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去「過」節,去參與,以保證那份節日的心情。

朱人求:節日文化的傳承對保持一個民族的文化、精神等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關民俗專家提出,要叫響我們的傳統佳節,讓它們的文化內涵得以發揚光大,還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如在端午龍舟競渡、元宵鬧花燈等傳統群體活動中加入更多時尚的因素,使節日的活動獲得更大的認同感和更多的參與者,烘托出濃厚的節日氣氛。家庭和睦,豐收團圓,尊老敬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精神,也是傳統節日的重要主題,當前提倡這種精神仍有積極意義。

黃寧鶯:這種精神,必須在日常生活中有表現的機會。其實,民族的精神也只有在日常生活的環境中,才可以表現得更透徹。所以,必須學習從生活中去尋找靈感,嘗試建立時空交匯的接駁站。

陳道遠:復興傳統節日的種種努力,也反映著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特殊情感。比如,中秋節永遠是傳統中最浪漫、最有詩情畫意的節日。

此時,可以和古人一樣團圓賞月共話豐年,或月下獨酌遙寄相思。此時,也不妨考慮今後日子新的過法。總之,浪漫是永恆的,時代在變,生活在變,表達浪漫的方式也在變。

朱人求:建設中華傳統節日文化,恢復傳統節日,目的並不在於多兩天假期,多一個所謂的「**消費周」,而是讓人們恢復對傳統時空的感知和體驗,恢復體悟傳統文化的價值和意義的能力。只有建立全民族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覺,才能達到這種效果。

中國傳統節日,全部的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

傳統節日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中國傳統節日多種多樣,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哪些?中國的傳統節日有 除夕 臘月最後一天 春節 正月初一 元宵節 正月十五 寒食節 清明節前一天 清明節 陽曆 4月5日前後 上巳節 農曆 三月初三 端午節 農曆 五月初五 七夕節 農曆 七月初七 中秋...

中國傳統節日的節日表,中國傳統節日時間表

傳統節日 民族節日 那達慕大會 賽馬節 轉山節 雪頓節 沐浴節 蘆笙節 姊妹節 龍船節 吃醜節 火把節 花王節 鬥牛節 姑娘節 花兒會 收穫節 那尼節 重慶苗族踩山節 宗教節日 塔爾寺燈節 肉孜節 古爾邦節 玉皇聖誕節 蟠桃會 開齋節 平安夜 聖誕節 聖紀節 媽祖節 民俗節日 藝術節日 文化節日 經...

簡述中國傳統節日的由來,中國傳統節日的來歷與習俗

yaya很好嘛,評一個吧 中國傳統節日的來歷與習俗 中國傳統節日的由來 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人類社會 逐漸形成,逐漸完善的文化過程 是由猿到人類,文明進化發展得產物。中國的傳統節日,承載著神話 傳說 天文 地理 術數 曆法 等等眾多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文獻記錄至少可以追溯到 夏小正 尚書 到戰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