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地名的來歷

2021-03-05 15:02:23 字數 5076 閱讀 1204

1樓:浨芮

清順治十年(2023年),設寧古塔昂邦章京。清康熙十二年(2023年),清廷建吉林城,命名「吉林烏拉」,吉林由此得名,隨後寧古塔將軍駐地遷移至吉林市。光緒三十三年(2023年),正式建吉林行省,設吉林巡撫(吉林省第一任巡撫為顧肇熙),省會設於吉林市。

吉林,簡稱「吉」,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長春,地處中國東北地區中部,吉林界於北緯40°50′-46°19′,東經121°38′-131°19′之間,南鄰遼寧,西接內蒙古,北與黑龍江相連,東與俄羅斯接壤,東南與朝鮮相望,吉林省總面積18.74萬平方千米。

2樓:匿名使用者

吉林是吉林烏拉的簡稱。吉林烏拉是我國滿族語言的譯音。據《吉林通志》記載:

"吉林謂沿,烏拉謂江"吉林烏拉-意即沿江。除此外還有"小吳喇"之稱,這是為了區別於"大吳喇",即今永吉縣烏拉街。為了統一稱謂與寫法,清朝康熙二十四年(崐2023年),清聖祖仁皇帝愛新覺昀.玄燁下令"通稱吉林"。

從此,"吉林"成為法定稱謂。

由於吉林森林資源豐富,盛產木材,又深廣浩大的松花江,適合大船航行,為了鞏固東北邊防,反擊外族侵略,明清兩代都曾在此設立船廠,故吉林又有"船廠"之稱。

清康熙二十一年(2023年)春,清聖祖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東巡到吉林時,曾賦詩數首,其中一為《松花江放船歌》詩中有"連檣接艦屯江城"一句。(據《扈從東巡日錄》及《吉外記》)從此,吉林又有了"江城"的雅稱。

★★吉林歷史沿革

吉林歷史久遠,早在40000到72023年前,就有人類在這塊沃土上勞動、生息和繁衍。

按時間順序 周為肅慎地,漢為挹婁、扶余地,唐為渤海地,遼為上京、東京等道,金為上京、鹹平等路,元屬遼陽行中書省,明為女真地,領於奴兒干都司,清初為吉林將軍轄區,清末民初為吉林省。

按地理民族 除漢族外,還有三大族系,一為肅慎族後改為挹婁,勿吉,女真,滿族,主要居於東部;二為夫餘族及分支高句麗,夫餘居西北部,高句麗居南部;三為東胡族的烏桓,鮮卑,契丹,室韋(蒙古)等族, 主要居於西部地區。

公元2023年,清統一中國後,在全國設18個省,因東北是清朝的發祥地,故為滿族獨佔的禁區,不設行省,而設盛京(後改為奉天)、吉林(滿語為沿江之意)、黑龍江三個轄區。當時吉林的區域為,東到日本海,南到圖們江、鴨綠江,北臨鄂霍次克海,西接黑龍江、哲裡木盟。光緒年間,逐步增設吉林府、長春府、五常廳、雙城廳、伊通州,2023年(光緒33年)廢將制,改行省、設吉林巡撫,統管吉林全境。

中華**成立後,沿襲了清朝的行政區劃。全省分4道、37縣。政權體制亦幾經變化。

2023年「九.一八」 事變後,東北淪陷,東北被肢解為19省,吉林省僅轄1市、1旗、17縣。2023年8月,日本投降,吉林省人民**建立,轄1個專區,20個縣。

202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吉林省轄2個市、1個專區、22個縣和1個工業 區。2023年,東北行政區劃調整,將原黑龍江省的7個縣劃歸吉林省,與乾安縣並設白城專區;將原遼東省的 1市9縣劃歸吉林省,設立通化專區;將原遼東省的遼源市、西安縣、東豐縣和遼西省的四平市、雙遼縣、梨樹 縣劃歸吉林省管轄。同年吉林省人民**由吉林市遷至長春市。

2023年,將內榮古自治區的哲裡木盟和呼倫貝爾盟的1縣1旗劃歸吉林省,2023年又劃回內蒙古自治區。

一、涉及吉林的幾個重要事件

明清兩代為開拓東北邊疆,鞏固邊防,抵禦外國侵略,先後在今天吉林城設廠造船。明代的船廠在今吉林市豐滿區阿什哈達摩崖石刻附近;清代的船廠在今吉林市船營區臨江門大橋以西附近。

明初造船 明朝為了經營東北邊疆地區,適應招撫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廣設衛所,於永樂七年(1409)設奴兒干都司,治所在黑龍江下游的特林(今在俄境,稱蒂爾),並委派內官亦失哈率領龐大的船隊,滿載穀米、衣物及賞齎物資,曾9次前往奴兒干地區進行宣撫,每次用船25~50艘,載員1000~2000人。為了營造大批船隻,選址於今吉林市南郊松花江畔阿什哈達地方設造船廠。江右岸陡壁上的兩處摩崖文字至今猶存,欽委造船總兵官、驃騎將軍、遼東都司都指揮使劉清,永樂十八年領軍至此,洪熙元年領軍至此,宣德七年領軍至此。

建立烏拉王國 明嘉靖四十年(1561)海西女真烏拉部七世祖布顏(始祖為納齊布錄)以武力收復烏拉諸部,在今吉林市城北35公里的烏拉古城建國稱王,國號烏拉。強盛時期所控地域相當遼闊,葉赫以東、圖們江以西均在轄內。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清太祖努爾哈赤率大軍親征,滅其國。

3樓:匿名使用者

吉林是吉林烏拉的簡稱。吉林烏拉是我國滿族語言的譯音。據《吉林通志》記載:

"吉林謂沿,烏拉謂江"吉林烏拉-意即沿江。除此外還有"小吳喇"之稱,這是為了區別於"大吳喇",即今永吉縣烏拉街。為了統一稱謂與寫法,清朝康熙二十四年,清聖祖仁皇帝愛新覺昀.玄燁下令"通稱吉林"。

從此,"吉林"成為法定稱謂。

4樓:匿名使用者

簡練點說,吉林原名吉林烏拉在滿語中的意思是沿江的城池因為松花江呈s型穿城而過故得名

地名的來歷

5樓:匿名使用者

山東:以在太行山之東而得名。唐大部分屬河南道;宋設京東路,後分京東東、西路;金更名山東東、西路,為山東得名的開始;元設山東東西道;明置山東省,後改山東布政使司;清改山東省,省名至今未變。

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唐大部分屬河東道;宋設河東路;金分河東北、南路;元設山西河東道,為山西得名的開始;明置山西省,後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河南:以在黃河之南而得名。西漢即有河南郡,為河南得名的開始。

唐大部分屬都畿道和河南道;宋設京畿路和京西北路;金改南京路;元設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明置河南省,後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河北:以在黃河之北而得名。唐大部分屬河北道,為河北得名的開始。

宋設河北路,後分河北東、西路;金分河北東路設大名府路;元設燕南趙北道;明設北平省,後廢省,所有府和直隸州直屬**,稱北直隸;清改直隸省;2023年**改河北省,省名至今未變。

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唐屬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後設湖南觀察使,為湖南得名的開始;宋稱湖南路;元設嶺北湖南道;明屬湖廣省,後改省為湖廣布政使司;清分湖廣省置湖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唐屬江南東道、淮南道和山南東道;宋荊湖北路,簡稱湖北路,為湖北得名的開始;元設江南湖北道;明屬湖廣省,後改為省為湖廣布政使司;清分湖廣省置湖北省,省名至今未變。

廣東:以廣南東路簡稱得名。唐屬嶺南道;宋以舊廣州轄地置廣南東路,簡稱廣東路,為廣得名的開始;元設海北廣東道;明置廣東省,後改廣東布政使司;清改廣東省,省名至今未變。

廣西:以廣南西路簡稱得名。唐屬嶺南道;宋置廣南西路,簡稱廣西路,為廣西得名的開始;元設廣西兩江道;明置廣西省,後改廣西布政使司;清改廣西省;**仍之;建國後改廣西壯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黑龍江:以黑龍江而得名。清分吉林將軍置黑龍江將軍,清末改黑龍江省,省名至今未變。

遼寧:以遼河流域永久安寧得名。唐屬河北道;遼置東京路;金仍之;元置遼陽行省;明為遼東都司;清設遼東將軍,後改奉天將軍,再改盛京將軍,清末改奉天省;1929**改遼寧省,為遼寧得名的開始;偽滿復改奉天省,1945收復後仍改遼寧省;建國初分遼東省和遼西省,後合併恢復遼寧省,省名至今未變。

浙江:以浙江(又稱錢塘江)得名。唐屬江南東道,設浙東觀察使和浙西觀察使;宋置兩浙路,南宋又分兩浙東路和兩浙西路,簡稱浙東路和浙西路;元設浙東海右道和江南浙西道;明設浙江省,為浙江得名的開始,後改浙江布政使司;清改浙江省,省名至今未變。

安徽:以安慶、徽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屬江南西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東路和淮南西路;元屬江東建康道和淮西江北道;明境內各府和直隸州直屬**,稱為直隸,後改南直隸;清改江南省,後分設安徽省,為安徽得名的開始;**仍之;建國初分設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後合併恢復安徽省,省名至今未變。

江蘇:以江寧、蘇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屬江南東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東路、兩浙西路和淮南東路;元屬江東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東江北道;明境內各府和直隸州直屬**,稱為直隸,後改南直隸;清改江南省,後分設江蘇省,為江蘇得名的開始;**仍之;建國初分設蘇北行署和蘇南行署,後合併恢復江蘇省,省名至今未變。

福建: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屬江南東道,後設福建觀察使,為福建得名的開始;宋置福建路;元設福建海右道;明置福建省,後改福建布政使司;清改福建省,省名至今未變。

甘肅:以甘州、肅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屬關內道和隴右道;宋時東部屬宋秦鳳路,西部屬西夏;金分秦鳳路為秦鳳、臨洮、慶原三路;元初以甘州置甘肅路(不久即改甘州路),為甘肅得名的開始,後改寧夏行省為甘肅行省;明為陝西行都司;清分陝西省恢復甘肅省,省名至今未變。

江西:以江南的西部得名。唐屬江南西道,後設江西觀察使,為江西得名的開始;宋置江南西路,簡稱江西路;元設江西行省及江西湖東道;明置江西省,後改江西布政使司;清改江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雲南:以在雲嶺之南得名。漢即設雲南縣,為雲南得名的開始。唐為六詔,後為南詔;宋為大理國;元置雲南行省及雲南諸路道;明置雲南省,後改雲南布政使司;清改雲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貴州:以貴山得名。唐為黔中道;宋屬夔州路;元屬湖廣行省;明置貴州土司,是為貴州得名的開始,後置貴州布政使司;清改貴州省,省名至今未變。

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唐大部屬劍南道和山南東、山南西道;宋設川峽路(注:

非川陝路),後分設西川路和峽西路,再分西川路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峽西路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稱四川,其間設四川制置使,為四川得名的開始,後改益州路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為利州東、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後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國初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後合併恢復四川省,省名至今未變。

青海:以青海湖得名。唐宋屬吐蕃;元其土地屬宣政院管轄;明屬朵甘都司等;清初為衛藏地,後分設西寧辦事大臣,又稱青海辦事大臣,為青海得名的開始;**初設青海辦事長官,後屬甘邊寧海鎮守使,之後建青海省,省名至今未變。

陝西:以陝原之西得名。唐大部屬京畿道和關內道;宋初設陝西路,為陝西得名的開始,後分設永興軍路,以軍事?

延、?寧、環慶、秦鳳、熙河五路設陝西五路經略使;元設陝西行省和陝西漢中道;明置陝西省,後改陝西布政使司;清改陝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吉林:以吉林烏拉前二字得名,滿語吉林烏拉意為沿江。唐屬東北民族地;遼屬東京路;金屬上京路;元屬遼陽行省;明屬奴兒干都司;清設吉林將軍,清末改吉林省,省名至今未變。

寧夏:以西夏安寧得名。唐屬關內道;宋時屬西夏;元滅西夏後以舊地設西夏行省,不久改寧夏行省,治所為寧夏路,為寧夏得名的開始,後改行省為甘肅行省,遷甘州路。

明屬陝西省,改寧夏路為寧夏衛;清改寧夏府,屬甘肅省,並設寧夏將軍;**初設甘邊寧夏護軍使,後置寧夏省;建國後撤消併入甘肅省,後設寧夏回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北京各個地名來歷,北京地名的來歷

樓主,各個地名?都哪些啊?北京地名的來歷 公主墳 因過去曾葬有清仁宗嘉慶皇帝的兩位公 主 滿族稱為格格 而得名公主墳,兩位公主分別葬東西兩邊,東邊葬的是莊敬和碩公主,她為嘉慶第三女,為和裕皇貴妃所生,生於乾隆四十六年 1781年 十二月。她於嘉慶六年 1801年 十一月,下嫁蒙古親王索特納木多布濟。...

地名的來歷,一些地名的有趣來歷。

山東 以在太行山之東而得名。唐大部分屬河南道 宋設京東路,後分京東東 西路 金更名山東東 西路,為山東得名的開始 元設山東東西道 明置山東省,後改山東布政使司 清改山東省,省名至今未變。山西 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唐大部分屬河東道 宋設河東路 金分河東北 南路 元設山西河東道,為山西得名的開始 明置...

阜陽地名來歷,阜陽地名來歷誰知道?

1全部阜陽,歷史上曾稱謂汝陰 潁州或順昌。時間更迭,稱謂之變,各有其說。阜陽地名由來,或說縣有土阜,名為丘,漢置新縣,隋有潁陽縣,合二之名與義曰阜陽。或說因阜陽侯而得名。據 後漢書 濟南王傳 所載,永初二年 公元108年 安帝封濟南王劉錯之子劉顯為阜陽侯,阜陽地名始見。侯邑在沈亭南,古沈亭原在阜陽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