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鼎他是幹什麼用的?是哪個朝代製造的

2021-03-05 12:59:59 字數 5066 閱讀 3608

1樓:匿名使用者

王權的象徵,是商代的,目前出土最大的青銅器

2樓:匿名使用者

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司母戊鼎是2023年3月在河南安陽武官村北的農田中,被當地農民吳希增探尋到的。

自從安陽小屯村發現甲骨文之後,質樸的當地農民逐漸意識到殷墟文物的價值,於是積極參加了探尋文物的活動。

2023年3月的一天上午,吳希增在吳培文的田地上用探杆探找文物,當探杆鑽到地下十多米深的時候,觸及到一個硬物,吳希增將探杆取上來二看,發現堅硬的探頭捲了刃,上面還留有綠色的銅鏽,他意識到探到寶物了。按當地規定,探寶不分地界,但探出寶來,寶物所在地的主人要分得寶物售款的一半。吳希增和吳堵文商定之後,當晚便破土挖寶了。

挖掘工作是祕密進行的,到半夜時分,挖下約10米深,寶物被發現了,先挖到的是器物的柱足,接著整個器物顯露出來。當時,大方鼎的口朝東北,柱足朝西南,橫斜在泥土裡,大如馬槽,但只有一個鼎耳,另一個鼎耳不知去向,人們在泥土中找了很長時間也沒找到。估計,它在埋人地下之前,便被擊斷失落了。

第二天夜裡,吳希增組織了四十多人往上提,他們在洞口上搭了一個架子,用兩條粗約五釐米的麻繩,一條拴住鼎耳,一條拴住柱足,一部分人在上面用力拉,一部分人在洞下用槓桿撬起一頭並將土填入底部,然後再撬另一頭,再用土填起來,用這種辦法一點一點地往上抬,當提到六七米時,粗實的繩子突然斷裂了。此時,天將放亮,為防別人發現,又將洞口堵了起來。到了第三天夜裡,終於將這個特大方鼎弄出了地面。

鼎為中國古代炊食器。中國鼎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現了陶製的鼎。而其真正的發展最高峰則出現在商朝和西周時期,尤其是商代以鼎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製作,盛行於商周時期,延續到漢代。

在奴隸制鼎盛時代,被用作「別上下,明貴賤」,是一種標明身份等級的重要禮器。文獻記載:「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又載「鑄九鼎,像九州」。

又有成語一言九鼎、問鼎中原、三足鼎立等。青銅鼎的前身是原始社會的陶鼎,本來是日用的飲食容器,後來發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並被籠罩上一層神祕而威嚴的色彩。在古代,鼎是貴族身份的代表。

典籍載有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國家政權的象徵,《左傳》有載:「桀有昏德,鼎遷於商;商紂暴虐,鼎遷於周」。

鼎大多為三足圓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司母戊鼎便是最負盛名的四足大方鼎)

司母戊鼎是什麼朝代製作的~有什麼特點~有什麼用途~有什麼用 20

3樓:吳田田

司母戊鼎

中國商代晚期的青銅器。2023年於河南安陽殷墟商代晚期墓出土。因腹內壁鑄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

亦有人釋作「後母戊」,後母戊即商王武丁妻子之一的婦妌。該鼎造型莊嚴雄偉。長方形腹,每面四邊及足上部飾獸面紋。

雙耳,外側飾雙虎噬人首紋。四足中空 。高1.

33米 , 口長1.10米,重達875千克 。用陶範鑄造 ,鼎體(包括空心鼎足)渾鑄 ,其合金成分為 :

銅84.77% ,錫11.44% ,鉛2.

76%,其他0.9% 。 司母戊鼎是前已發現的中國古代形體最大和最重的青銅器,在世界上也是僅見的,反映出商代青銅冶鑄業具有極高水平。

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

4樓:夜·楓

司母戊大方鼎

司母戊鼎是中國商代後期(約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王室祭祀用的青銅方鼎,2023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一家的農地中出土,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又稱司母戊大方鼎,高133釐米、口長110釐米、口寬79釐米、重832.84千克,鼎腹長方形,上豎兩隻直耳(發現時僅剩一耳,另一耳是後來據另一耳複製補上),下有四根圓柱形鼎足,是中國目前已發現的最重的青銅器。該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所鑄。

[編輯] 去向

發現後被一商家,欲以20萬大洋買下;但因鼎太重太大,移動困難,古董商便要求村民鋸斷大鼎然後運出,但僅鋸一耳便鋸不斷,惟有作罷,並重新埋下避免被其他人發現(該耳亦因為歲月而丟失)。2023年6月被重新掘出,原物先存於縣**處。同年十月底,為慶祝國民**主席蔣介石60壽辰,駐軍用專車把它運抵南京作壽禮,蔣指示撥交**博物院籌備處儲存。

2023年夏,該鼎在南京首次公開展出,蔣親臨參觀並在鼎前留影。而國民**終究因重量問題沒有把其運往臺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該鼎存於南京博物院,2023年轉交中國歷史博物館至今。

[編輯] 相關事件

2023年,南京博物院技術部申報「泥範鑄作司母戊鼎工藝研究」課題,並在2023年7月用仿古代的泥範鑄作工藝初步鑄成原大司母戊鼎。

為籌備殷墟申請聯合國「世遺」評估行動,中國歷史博物館曾在2023年9月下旬把在北京祕藏的原鼎運回安陽殷墟博物館一同展覽近四個月。殷墟在2023年7月13日正式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後,當年把原鼎收藏免被日軍搜掠的42位村民之一的吳培文被增補為安陽市政協委員。

司母戊大方鼎 青銅製,高133釐米,重875公斤,製作於商朝,出土於河南安陽。

中國青銅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而其真正的發展最高峰則出現在商朝和西周時期,尤其是商代以鼎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製作,最為著名。青銅鼎的前身是原始社會的陶鼎,本來是日用的飲食容器,後來發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並被籠罩上一層神祕而威嚴的色彩。這件《司母戊大方鼎》就是此期間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作品的鼎身呈長方形,口沿很厚,輪廓方直,顯現出不可動搖的氣勢。鼎的四個立面中心都是空白素面,周圍則佈滿商代典型的獸面花紋和夔龍花紋。這些獸面紋又稱饕餮紋,是以虎、牛、羊等動物為原型,經過綜合、誇張等藝術處理手法而創造出的一種神祕的動物形象。

鼎耳的側面雕刻有兩隻相對的猛虎,虎口大張,共銜著一個人頭。這種恐怖的吃人形象,渲染出一種精神上的壓迫感,以顯示統治階級的無上權威。

此鼎器形龐大渾厚,其腹部鑄有「司母戊」3字;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所鑄。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為整體鑄成,鼎耳是在鼎身鑄好後再裝範澆鑄的。鑄造這樣高大的銅器,所需金屬料當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須有較大的熔爐。

經測定,司母戊鼎含銅84.77%、錫11.64%、鉛27.

9%,與古文獻記載制鼎的銅錫比例基本相符。司母戊鼎充分顯示出商代青銅鑄造業的生產規模和技術水平。

鼎為中國古代炊食器。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現了陶製的鼎。銅鼎則是商周時期最為重要的禮器。

在古代,鼎是貴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載有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國家政權的象徵,《左傳))有載:

「桀有昏德,鼎遷於商;商紂暴虐,鼎遷於周」。鼎大多為三足圓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司母戊鼎便是最負盛名的四足大方鼎)

司母戊鼎是商後期(約公元前十四世紀至公元前十一世紀)鑄品,原器2023年3月出土於河南安陽侯家莊武官村。此鼎形制雄偉,重達 832.84公斤,高達133釐米,是迄今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

司母戊鼎初為鄉人私自挖掘,出土後因過大過重不易搬遷,私掘者又將其重新掩埋。司母戊鼎在2023年6月重新出土。新中國成立後,於2023年入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是無紋飾的長方形素面外,其餘各處皆有紋飾。在細密的雲雷紋之上,各部分主紋飾各具形態。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圍以饕餮作為主要紋飾,四面交接處,則飾以扉稜,扉稜之上為牛首,下為饕餮。

鼎耳外廓有兩隻猛虎,虎口相對,中含人頭。耳側以魚紋為飾。四隻鼎足的紋飾也匠心獨具,在三道弦紋之上各施以獸面。

據考證,司母戊鼎應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紋飾、工藝均達到極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銅文化頂峰時期的代表作。

司母戊鼎的提手文飾

兩隻龍虎張開巨口,含著一個人頭,後世演變成「二龍戲珠」的吉祥圖案。一般認為,這種藝術表現的是大自然和神的威懾力。現在卻有人推測,那個人是主持占卜的貞人,他主動將頭伸入龍虎口中,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膽量和法力,使民眾臣服於自己的各種命令,完全是可能的:

當時的貞人出場時都牽著兩頭猛獸,在青銅器和甲骨文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圖案。

5樓:匿名使用者

掌握夏、商、西周時期我國以青銅文明為代表的奴隸制經濟發展的基本史實,包括手工業、農業和商業的狀況及特點。

(2)瞭解奴隸制下奴隸的悲慘境遇。

(3)通過本課的學習,熟悉本課所敘述的夏商、西周經濟發展的概況,提煉「青銅文明」的本質特徵及概念,培養學生歸納、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

(4)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夏、商、西周奴隸制文明的高度發達,同時也認識到這種文明是建立在對奴隸殘酷剝削的基礎上的,從而培養學生初步運用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辯證得看歷史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教材中青銅器示意圖的觀賞,加深學生的感官認識,瞭解我國的青銅文明。指導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閱讀、**、分析,通過合作討論,得出正確結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本課,學生了解我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從而熱愛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樹立人民創造歷史的正確人生觀。夏、商、西周奴隸的悲慘生活,說明奴隸主統治的殘酷性,培養學生應有的人文素養。

二.學生分析:本課的教學物件是初一學生,他們剛從小學升入中學,開始接觸歷史,對學習滿懷希望,熱情高,求知慾和好奇心強。

但同學間相互交流與合作,共同**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不強。教師應有針對性地提出小組合作的要求和目標,促進組內的合作。

三.教學重點:青銅器的高超工藝

四.教學難點:對「青銅文明」概念的理解。

五.教學方法:講解法、圖示法、歸納法、談話法

六.課時安排:一課時

七.板書:第5課燦爛的青銅文明

一、手工業

1.青銅器

(1)、青銅器的發展過程

(2)、青銅器的用途

(3)青銅器製作的特點:規模大、品種多、工藝精美、範圍廣

2、陶瓷業和玉器製造業的繁榮

二、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

1、農業:品種、技術、工具

2、畜牧業:品種、方式

3、商業:

三、奴隸的悲慘生活

八.教學過程

〔複習匯入〕首先,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上節課學過的內容。上節課,我們學習是夏、商、西周的興亡。夏禹建立了夏朝,標誌著我國早期國家的產生。

夏禹傳位給兒子啟,禪讓制從此變成了世襲制,夏朝經歷了470年,最後一個暴君夏桀終於被商湯取代。商湯成了商朝的建立者,後來由於各種原因,盤庚遷都到了殷,因此商朝也被稱為殷商。商朝最後的一個國王是有名的暴君紂王。

武王伐紂滅掉商,建立西周,定都鎬京,實行分封制。西周的周厲王暴虐無道,導致了國人暴動,數十年後,西周滅亡。三個朝代都已經灰飛煙滅,歷代的帝王

司母戊鼎是商朝哪個時期,司母戊鼎是哪個朝代的

是中國商代後期 約公元前13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 王室祭祀用的青銅方鼎 司母戊鼎是哪個朝代的 司母戊鼎是商朝的。司母戊鼎是目前已知中國古代最重的青銅器,其名稱是按照慣例依據銅鼎內壁上的銘文而定的。司母戊鼎最初是在1939 年被河南安陽武官村的農民所發現,但為了避免文物落入日寇手中,村民們在將它掘出之...

商代司母戊鼎的來歷,為什麼說司母戊鼎是商朝的代表

後母戊鼎 原bai稱司母du戊鼎 又稱後母戊 zhi大方鼎 後母戊方鼎。原dao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版出土,是商王祖庚權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後母戊鼎因鼎腹內壁上鑄有 後母戊 三字得名,鼎呈長方形,口長112釐米 口寬79.2釐米,壁厚6釐米...

中國河南省安陽的司母戊大方鼎名字的由來是怎樣的

1939年發現於中國河copy南省安陽的司母戊大方鼎 bai,是中國目前出土 du青銅器中最zhi大的一件,在世界青銅dao器中也屬罕見的精品。大方鼎雖然形大體重,但製作工藝十分精巧。鼎身的紋路與浮雕圖案,經高度藝術誇張的刻畫,成功地營造出一種猙獰 神祕 威嚴的氣氛。司母戊鼎的鑄造工藝及藝術水平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