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詩有什麼要領?像句尾押韻之類的

2021-03-05 11:28:23 字數 6975 閱讀 8839

1樓:品可馨

寫詩重在意境,意境是詩的靈魂。先把自己所想寫出來,然後再修改。一首詩是講格律的,只有先把自己要想寫出來,然後再慢慢加強自己實力。

不如你先看看對聯學一些,因為詩和對聯是緊密聯絡的。

1.詩的語句可華麗,可樸實,重在景、情

2.詩有平仄之分,12聲是平,34聲是仄,一句話不可能連仄或者連平,那就是出律了

3.寫詩一定要先確定自己要表達的意思

4.詩的結構也是重要的,但是是建立在你可以很自如的寫出一首詩5.寫詩和寫文章不同,詩是集一句話或者一幅畫面於一張紙上,雖簡短卻精煉

6.表達方式可靈活運用

.........

以上純屬個人看法、、、

2樓:匿名使用者

寫詩需要積累,無法速成,下面把寫詩最重要的聲韻因素介紹給你,希望對你有所幫助;下面是我找的你看看希望能夠對你有所幫助。詩歌要領總的來說就兩個

一、形式

二、自己的情感。

四聲,這裡指的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我們要知道四聲,心須先知道聲

調是怎樣構成的。所以這裡先從聲調談起。

聲調 ,這是漢語(以及某些其它語言)的特點。語音的高低、升降、長

短構成了漢語的聲調,而高低、升降則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話來說,共有四

個聲調:陰平聲是一個高平調(不升不降叫平);陽平聲是一箇中升調(不高

不低叫中);上聲是一個低升調(有時是低平調);去聲是一個高降調。

古代漢語也有四個聲調,但是和今天普通話的聲調種類不完全一樣。古代

的四聲是:

⑴平聲。這個聲調到後代分化為陰平和陽平。

⑵上聲。這個聲調到後代有一部分變為去聲。

⑶去聲。這個聲調到後代仍是去聲。

⑷入聲。這個聲調是一個短促的調子。現代江浙、福建、廣東、廣西、江

西等處都還儲存著入聲。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內蒙古)儲存著入聲。

湖南的入聲不是短促的了,但也儲存著入聲這一調類。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

大部分的口語裡,入聲已經消失了。北方的入聲字,有的變為陰平,有的變為

陽平,有的變為上聲,有的變為去聲。就普通話來說,入聲字變為去聲的最多,

其次是陽平,變為上聲的最少。西南方言中(從湖南到雲南)的入聲字一律變

成了陽平。

古代的四聲高低升降的形狀是怎樣的,現在不能詳細知道了。依照傳統的

說法,平聲應該是一箇中平調,上聲應該是一個升調,去聲應該是一個降調。

入聲應該是一個短調。《康熙字典》前面載有一首歌訣,名為《分四聲法》: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疏藏。

這種敘述是不夠科學的,但是它也讓我們知道了古代四聲的大概。

四聲和韻的關係是很密切的。在韻書中,不同聲調的字不能算是同韻。在

詩詞中,不同聲調的字一般不能押韻。

什麼字歸什麼聲調,在韻書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還儲存著入聲的漢語方

言裡,某字屬某聲也還相當清楚。我們特別應該注意一字兩讀的情況。有時候,

一個字有兩種意義(往往詞性也不同),同時也有兩種讀音。例如「為」字,

用作「因為」、「為了」,就讀去聲。在古代漢語裡,這種情況比現代漢語多

得多。現在試舉一些例子:

騎,平聲,動詞,騎馬;去聲,名詞,騎兵。

思,平聲,動詞,思念;去聲,名詞,思想,情還。

譽,平聲,動詞,稱讚;去聲,名詞,名譽。

汙,平聲,形容詞,汙穢;去聲,動詞,開髒。

數,上聲,動詞,計算;去聲,名詞,數目,命運;入聲(讀如朔),

形容詞,頻繁。

教,去聲,名詞,教化,教育;平聲,動詞,使,讓。

令,去聲,名詞,命令;平聲,動詞,使,讓。

禁,去聲,名詞,禁令,宮禁;平聲,動詞,堪,經得起。

殺,入聲,及物動詞,殺戮;去聲(讀如晒),不及物動詞,衰落。

有些字,本來是讀平聲的,後來變為去聲,但是意義詞性都不變。「望」、

「漢」、「看」字都屬於這一類。「望」和「嘆」在唐詩中已經有讀去聲的了,

「看」字總是讀去聲。也有比較複雜的情況:如「過」字用作動詞是有時平去

兩讀的,至於用作名詞,解作過失時,就只有去聲一讀了。

辨別四聲,是辨別平仄的基礎。下面我們就討論平仄問題。

知道了什麼是四聲,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詩詞格律的一個術語:詩人們

把四聲分為平仄兩大類,平就是平聲,仄就是上去入三聲。仄,按字**釋,

就是不平的意思。

憑什麼來分平仄兩大類呢?因為平聲是沒有升降的,較長的,而其他三聲

是有升降的(入聲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較短的,這樣,它們就形成了兩大

型別。如果讓這兩類聲調在詩詞中交錯著,那就能使聲調多樣化,而不至於單

調。古人所謂「聲調鏗鏘」,雖然有許多講究,但是平仄諧和是其中的一個重

要因素。

平仄在詩詞中又是怎樣交錯著的呢?我們可以概括為兩句話: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對句中是對立的。

這種平仄的規則在律詩表現的特別明顯。

例如***《長征》詩的第

五、六兩句: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這兩句詩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來說,每兩個字一個節奏。平起句平平後面跟著的是仄仄,仄仄後面跟

著的是平平,最後一個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後面跟著的是平平,平平後面跟著

的是仄仄,最後一個又是平。這就是交替。就對句來說,「金沙」對「大渡」,

是平平對仄仄,「水拍」對「橋橫」,是仄仄對平平,「雲崖」對「鐵索」,

是平平對仄仄,「暖」對「寒」,是仄對平。這就是對立。

關於詩詞的平仄規則,下文律詩的平仄及詞的平仄中還要詳細討論。現在

先談一談我們怎樣辨別平仄。

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聲的(譬如說,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華南

人),那麼,問題就容易解決。在那些有入聲的方言裡,聲調不止四個,不但

平聲分陰陽,連上聲、去聲、入聲,往往也都分陰陽。象廣州入聲還分為三類。

這都好辦:只消把它們合併起來就是了,例如把陰平、陽平合併為平聲,把陰

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合併為仄聲,就是了。問題在於你要先弄

清楚自已方言裡有幾個聲調。這就要找一位懂得聲調的朋友幫助一下。如果你

在語文課上已經學過本地聲調和普通話聲調的對應規律,已經弄清楚了自已方

言裡的聲調,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雲南、貴州和廣西北部的人,那麼入聲字在你的方

言裡都歸了陽平。這樣,遇到陽平字就應該特別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

屬於入聲字的。至於哪些字屬入聲,哪些字屬陽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韻書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麼,辨別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處稍有不同。古代入

聲字既然在普通話裡多數變了去聲,去聲也是仄聲;又有一部分變了上聲,上

聲也是仄聲。因此,由入變去和由入變上的字都不妨礙我們辨別平仄;只有由

入變平(陰平、陽平)才造成辨別平仄的困難。我們遇著詩律上規定用仄聲的

地方,而詩人用了一個在今天讀來是平聲的字,引起了我們的懷疑,可以查字

典或韻書來解決。

注意,凡韻尾是 -n或-ng的字,不會是入聲字。如果就湖北、四川、雲南、

貴州和廣西北部來說,ai、ei、ao、ou等韻基本上也沒有入聲字。

總之,入聲問題是辨別平仄的唯一障礙。這個障礙是查字典或韻書才能消

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國大約還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

著入聲的,在那些地方的人們,辨別平仄更是沒有問題了。

3樓:匿名使用者

四聲,這裡指的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我們要知道四聲,心須先知道聲

調是怎樣構成的。所以這裡先從聲調談起。

聲調 ,這是漢語(以及某些其它語言)的特點。語音的高低、升降、長

短構成了漢語的聲調,而高低、升降則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話來說,共有四

個聲調:陰平聲是一個高平調(不升不降叫平);陽平聲是一箇中升調(不高

不低叫中);上聲是一個低升調(有時是低平調);去聲是一個高降調。

古代漢語也有四個聲調,但是和今天普通話的聲調種類不完全一樣。古代

的四聲是:

⑴平聲。這個聲調到後代分化為陰平和陽平。

⑵上聲。這個聲調到後代有一部分變為去聲。

⑶去聲。這個聲調到後代仍是去聲。

⑷入聲。這個聲調是一個短促的調子。現代江浙、福建、廣東、廣西、江

西等處都還儲存著入聲。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內蒙古)儲存著入聲。

湖南的入聲不是短促的了,但也儲存著入聲這一調類。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

大部分的口語裡,入聲已經消失了。北方的入聲字,有的變為陰平,有的變為

陽平,有的變為上聲,有的變為去聲。就普通話來說,入聲字變為去聲的最多,

其次是陽平,變為上聲的最少。西南方言中(從湖南到雲南)的入聲字一律變

成了陽平。

古代的四聲高低升降的形狀是怎樣的,現在不能詳細知道了。依照傳統的

說法,平聲應該是一箇中平調,上聲應該是一個升調,去聲應該是一個降調。

入聲應該是一個短調。《康熙字典》前面載有一首歌訣,名為《分四聲法》: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疏藏。

這種敘述是不夠科學的,但是它也讓我們知道了古代四聲的大概。

四聲和韻的關係是很密切的。在韻書中,不同聲調的字不能算是同韻。在

詩詞中,不同聲調的字一般不能押韻。

什麼字歸什麼聲調,在韻書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還儲存著入聲的漢語方

言裡,某字屬某聲也還相當清楚。我們特別應該注意一字兩讀的情況。有時候,

一個字有兩種意義(往往詞性也不同),同時也有兩種讀音。例如「為」字,

用作「因為」、「為了」,就讀去聲。在古代漢語裡,這種情況比現代漢語多

得多。現在試舉一些例子:

騎,平聲,動詞,騎馬;去聲,名詞,騎兵。

思,平聲,動詞,思念;去聲,名詞,思想,情還。

譽,平聲,動詞,稱讚;去聲,名詞,名譽。

汙,平聲,形容詞,汙穢;去聲,動詞,開髒。

數,上聲,動詞,計算;去聲,名詞,數目,命運;入聲(讀如朔),

形容詞,頻繁。

教,去聲,名詞,教化,教育;平聲,動詞,使,讓。

令,去聲,名詞,命令;平聲,動詞,使,讓。

禁,去聲,名詞,禁令,宮禁;平聲,動詞,堪,經得起。

殺,入聲,及物動詞,殺戮;去聲(讀如晒),不及物動詞,衰落。

有些字,本來是讀平聲的,後來變為去聲,但是意義詞性都不變。「望」、

「漢」、「看」字都屬於這一類。「望」和「嘆」在唐詩中已經有讀去聲的了,

「看」字總是讀去聲。也有比較複雜的情況:如「過」字用作動詞是有時平去

兩讀的,至於用作名詞,解作過失時,就只有去聲一讀了。

辨別四聲,是辨別平仄的基礎。下面我們就討論平仄問題。

知道了什麼是四聲,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詩詞格律的一個術語:詩人們

把四聲分為平仄兩大類,平就是平聲,仄就是上去入三聲。仄,按字**釋,

就是不平的意思。

憑什麼來分平仄兩大類呢?因為平聲是沒有升降的,較長的,而其他三聲

是有升降的(入聲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較短的,這樣,它們就形成了兩大

型別。如果讓這兩類聲調在詩詞中交錯著,那就能使聲調多樣化,而不至於單

調。古人所謂「聲調鏗鏘」,雖然有許多講究,但是平仄諧和是其中的一個重

要因素。

平仄在詩詞中又是怎樣交錯著的呢?我們可以概括為兩句話: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對句中是對立的。

這種平仄的規則在律詩表現的特別明顯。

例如***《長征》詩的第

五、六兩句: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這兩句詩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來說,每兩個字一個節奏。平起句平平後面跟著的是仄仄,仄仄後面跟

著的是平平,最後一個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後面跟著的是平平,平平後面跟著

的是仄仄,最後一個又是平。這就是交替。就對句來說,「金沙」對「大渡」,

是平平對仄仄,「水拍」對「橋橫」,是仄仄對平平,「雲崖」對「鐵索」,

是平平對仄仄,「暖」對「寒」,是仄對平。這就是對立。

關於詩詞的平仄規則,下文律詩的平仄及詞的平仄中還要詳細討論。現在

先談一談我們怎樣辨別平仄。

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聲的(譬如說,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華南

人),那麼,問題就容易解決。在那些有入聲的方言裡,聲調不止四個,不但

平聲分陰陽,連上聲、去聲、入聲,往往也都分陰陽。象廣州入聲還分為三類。

這都好辦:只消把它們合併起來就是了,例如把陰平、陽平合併為平聲,把陰

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合併為仄聲,就是了。問題在於你要先弄

清楚自已方言裡有幾個聲調。這就要找一位懂得聲調的朋友幫助一下。如果你

在語文課上已經學過本地聲調和普通話聲調的對應規律,已經弄清楚了自已方

言裡的聲調,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雲南、貴州和廣西北部的人,那麼入聲字在你的方

言裡都歸了陽平。這樣,遇到陽平字就應該特別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

屬於入聲字的。至於哪些字屬入聲,哪些字屬陽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韻書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麼,辨別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處稍有不同。古代入

聲字既然在普通話裡多數變了去聲,去聲也是仄聲;又有一部分變了上聲,上

聲也是仄聲。因此,由入變去和由入變上的字都不妨礙我們辨別平仄;只有由

入變平(陰平、陽平)才造成辨別平仄的困難。我們遇著詩律上規定用仄聲的

地方,而詩人用了一個在今天讀來是平聲的字,引起了我們的懷疑,可以查字

典或韻書來解決。

注意,凡韻尾是 -n或-ng的字,不會是入聲字。如果就湖北、四川、雲南、

貴州和廣西北部來說,ai、ei、ao、ou等韻基本上也沒有入聲字。

總之,入聲問題是辨別平仄的唯一障礙。這個障礙是查字典或韻書才能消

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國大約還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

著入聲的,在那些地方的人們,辨別平仄更是沒有問題了。

浪花像什麼比喻句,「浪花像什麼」的比喻句有哪些?

1 浪花在沙灘上跑來跑去,像一群可愛的娃娃。2 浪花激起的點點白沫,在太陽的照耀下像顆顆飽滿的珍珠,美麗極了!3 浪花像大海的音符,在大海中無拘無束的飄蕩。4 浪花像一朵朵白玫瑰,溫暖地睡臥在層層綠葉中。5 浪花像調皮的小孩子,在大海的搖籃裡,找回奔波的童年。6 浪花像追求者的身影小心翼翼,忽遠忽近...

銀杏葉像什麼的比喻句銀杏葉像像的比喻句有哪些?

秋天飄落下來的銀杏樹的葉子很美,金 黃的就像翩翩起舞的蝴蝶 撿一隻葉子拿在手裡端詳它又像一把小鋪扇,漂亮極了!1 銀杏葉像金色翩翩起舞的蝴蝶。2 銀杏葉像一位花仙子在舞蹈。4 銀杏葉落在地上像一張巨大的黃色地毯。5 銀杏葉像一隻只長著金色翅膀的彩蝶輕飄飄地撲向大地。6 銀杏葉落在地上像一片金色的麥田...

花兒像什麼,「花兒像什麼」的比喻句有哪些?

花就像是一張張美麗燦爛的笑臉。花就像是一幅幅色彩絢麗的圖畫。花就像是天上變換無際的祥雲。花就像是心中充滿無限的遐想。花兒像天空中閃爍的繁星 花兒像傲骨錚錚的志士,披霜鬥雪地開了 花兒像脈脈含情的少女,欲嬌還羞地開了 花兒像純情烈女,衝破汙濁,迎著酷暑綻放 花兒像頑皮而天真的稚童,歡天喜地的朝著熱辣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