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爾尼卡的時代背景格爾尼卡的詳細資料和畢加索的背景,謝謝!

2021-03-05 10:32:33 字數 6164 閱讀 3109

1樓:奶思呀呀

1、共和國動盪

2023年8月,荷西·桑胡霍將軍企圖發動政變,但失敗**。階級互鬥與30年代的大蕭條使國內社會動盪不定,極右的法西斯主義與極左的共產主義在西班牙迅速蔓延,國內充斥著各種不同意識形態的政治力量、左右翼極端份子互相殺害,聯合其他主義者擴大自己的勢力。

其中,法西斯主義的長槍黨和西班牙共產黨手段最為激烈,他們在國內的暴力事件極多,也激化了內戰的陣營對立,導致衝突規模逐次升級。

2、各派的鬥爭

荷西·桑胡霍創立一個名為西班牙軍事聯盟的組織,計劃以武力推翻共和**,施行右翼**統治,恢復國內秩序。支持者分為三派,代表富農利益的保守軍人,代表中產階級利益的自由派,和代表小農和手工業者利益的長槍黨。

同時,保皇派也反對共和國的改革。保皇黨領導人是安東尼奧·戈雷契亞,他在2023年曾要宣稱藉著軍事政變或內戰使共和國垮臺,還前往義大利王國獲得墨索里尼的支援。正統派的領導者是法爾·更特,他們也準備以武力推翻共和**,並在那瓦爾山區訓練民兵。

2樓:尛尛尛染

畫中表現的是2023年納粹德國空軍瘋狂轟炸西班牙小城格爾尼卡的暴行。

作品以強音奏出了悲愴曲,在西方繪畫史上第一次單純的以造型標註經歷過的事件,並使我們感到極端的恐懼。我們看到悲劇與詼諧,挖苦與憐憫,生命的顫動與死亡的靜止。作品充分表現了法西斯暴行的殘酷和人民受難的痛苦。

3樓:宋振宇

樓上說的對,在創作這幅作品時有一名戰地記者在一旁隨身拍攝他的生活照,後來二人相戀

格爾尼卡的詳細資料和畢加索的背景,謝謝!

4樓:海很憂愁

2023年4月26日,西班牙巴斯克地區的小鎮格爾尼卡遭到了德國法西斯空軍的狂轟濫炸,整個小鎮幾乎被夷為平地,死傷的平民更是不計其數。油畫《格爾尼卡》是畢加索作於2023年的一件具有重大影響及歷史意義的立體主義傑作。他用象徵性的藝術手法對2023年這一事件進行了控訴,有力揭露了侵略戰爭的罪惡和法西斯的暴行。

此畫是受西班牙共和國**的委託,為2023年巴黎世界博覽會西班牙館而創作的。

《格爾尼卡》對於現實的表現與傳統現實主義的表現方法截然不同。畫中那種豐富的象徵性,在普通現實主義的作品中是很難找到的。畢加索自己曾解釋此畫影象的象徵含義,稱公牛象徵**,受傷的馬象徵受難的西班牙,閃亮的燈火象徵光明與希望在畫中,畢加索採用了剪貼畫的藝術語言,不過,畫中那種剪貼的視覺效果,並不是以真正的剪貼手段來達到的,而是通過手繪的方式表現出來。

西班牙畫家、雕塑家。法國共產黨黨員。是現代藝術的創始人,西方現代派繪畫的主要代表。

他是西班牙人,自幼有非凡的藝術才能,他的父親是個美術教師,又曾在美術學院接受過比較嚴格的繪畫訓練,具有堅實的造型能力。

畢加索早年學習的物件。在《嘉列特磨坊》、《喝苦艾酒的女人》等畫作中,總看到用羅特列克手法經營著浮動的聲光魅影,曖昧地流動著款款哀傷。畢加索十四歲那年與父母移居巴塞羅那,見識了當地的新藝術與思想。

然而正當他躍躍欲試之際,卻碰上當時西班牙殖民地戰爭失利。政治激烈的變動導致人民一幕幕悲慘的景象,身為重鎮的巴塞羅那更是首當其衝。也許是這種興奮與絕望的雙重刺激,使得畢加索潛意識裡孕育著藍色時期的憂鬱動力。

遷至巴黎的畢加索,既落魄又貧窮,住進了一處怪異而破舊的住所「洗衣船」,這裡當時是一些流浪藝術家的聚會所。也正是在此時,芳華十七的奧麗薇在一個飄雨的日子,翩然走進了畢加索的生命中。於是愛情的滋潤與甜美軟化了他這顆本已對生命固執頹喪的心靈,筆下沉淪痛苦的藍色,也開始有了跳躍的情緒。

細細緩緩地燃燒掉舊有的悲傷,此時整個畫風膨脹著幸福的溫存與情感歸屬的喜悅。

5樓:匿名使用者

格爾尼卡》,畢加索作,2023年,布面油畫,305.5×782.3釐米,普拉多博物館藏。

油畫《格爾尼卡》,是畢加索作於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響及歷史意義的傑作。它用象徵性的藝術手法對30年代西班牙內戰期間德國納粹空軍轟炸西班牙小鎮格爾尼卡,殺害數千無辜平民百姓的事件進行了控訴,有力的揭露了侵略戰爭的罪惡和法西斯的暴行。

此畫是受西班牙共和國**的委託,為2023年在巴黎舉行的國際博覽會西班牙館而創作。畫中表現的是2023年德國空軍瘋狂轟炸西班牙小城格爾尼卡的暴行。作為一個具有強烈正義感的藝術家,畢加索對於這一野蠻行徑表現出無比的憤慨。

他僅用了幾個星期便完成這幅鉅作,作為對法西斯獸行的遣責和**。 畢加索雖然熱衷於前衛藝術創新,然而卻並不放棄對現實的表現,他說:「我不是一個超現實主義者,我從來沒有脫離過現實。

我總是待在現實的真實情況之中。」這或許也是他選擇畫《格爾尼卡》的一個重要原因吧。然而他此畫的對於現實的表現,卻與傳統現實主義的表現方法截然不同。

他畫中那種豐富的象徵性,在普通現實主義的作品中是很難找到的。畢加索自己曾解釋此畫影象的象徵含義,稱公牛象徵**,受傷的馬象徵受難的西班牙,閃亮的燈火象徵光明與希望……。當然,畫中也有許多現實情景的描繪。

畫的右邊,一個婦女懷抱死去的嬰兒仰天哭號,她的下方是一個手握鮮花與斷劍張臂倒地的士兵。畫的左邊,一個驚慌失措的男人高舉雙手仰天尖叫,離他不遠處,那個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樣地倉惶,以致她的後腿似乎跟不上而遠遠落在了身後。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難者的真實寫照。

在這裡,畢加索仍然採用了剪貼畫的藝術語言。不過,畫中那種剪貼的視覺效果,並不是以真正的剪貼手段來達到的,而是通過手繪的方式表現出來。那一塊疊著另一塊的「剪貼」圖形,僅限於黑、白、灰三色,從而有效地突出了畫面的緊張與恐怖氣氛。

6樓:匿名使用者

《格爾尼卡》,畢加索作,2023年,布面油畫,305.5×782.3釐米,普拉多博物館藏。

《格爾尼卡》是誰的作品?這幅作品的背景是什麼?

7樓:宵夜愪帽

油畫《格爾尼卡》,是立體主義的領導人畢加索

作於20世紀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響及歷史意義的傑作。此畫是受西班牙共和國**的委託,為2023年在巴黎舉行的國際博覽會西班牙館而創作,是表現戰爭題材且具有紀念意義的作品。畫中表現的是2023年納粹德國空軍瘋狂轟炸西班牙小城格爾尼卡的暴行。

作為一個具有強烈正義感的藝術家,畢加索對於這一野蠻行徑表現出無比的憤慨。他僅用了幾個星期便完成這幅鉅作,作為對法西斯獸行的譴責和**。畢加索他那潛在的變現主義再次迸發出來,線條扭曲著,膨脹著,激情在奔騰馳騁,這便是《格爾尼卡》。

希望採納

格爾尼卡反映了什麼內容?在這幅畫中作者的寓意是什麼?

8樓:原來是知恩

內容是:

西班牙內戰時期格爾尼卡被德軍轟炸機轟炸為平地的慘景。

作者的寓意是:對法西斯暴行的無聲控訴,反對暴行,用抽象的形式去表現對戰爭的厭惡。

1、畫面詳解:

畫中右邊有一個婦女舉手從著火的屋上掉下來,另一個婦女衝向畫中心;左邊一個母親與一個死孩;地上有一個戰士的屍體,他一手握劍,劍旁是一朵正在生長著的鮮花;

畫**是一匹老馬,為一根由上而下的長矛刺殺,左邊有一頭舉首顧盼的站著的牛,牛頭與馬頭之間是一隻舉頭張喙的鳥;上邊右面有一從視窗斜伸進的手臂,手中掌著一盞燈,發出強光,照耀著這個血腥的場面。全畫用黑、白與灰色畫成。這幅畫描繪了西班牙小鎮格爾尼卡遭德軍飛機轟炸後的慘狀。

2、畫面象徵:

全畫從左至右可分為四段:第一段突出顯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強調受傷掙扎的馬,比喻了在戰鬥中最無辜的百姓,其上方那盞耀眼的電燈看起來好似一隻驚恐、孤獨的眼睛;第三段,最顯眼的是那個舉著燈火從窗子裡伸出頭來的「自由女神」在其之下,是一位婦女,她朝著自由女神走去,象徵著人們渴望和平和自由;而在第四段,那個躺在地上的男子,象徵著戰鬥中不屈的戰士,他手那拿一支劍,最妙的是他劍上的小花,讚頌了這種寧死不屈的精神。

畢加索以這種精心組織的構圖,將一個個充滿動感與刺激的誇張變形的形象,表現得統一有序,既刻畫出豐富多變的細節,又突出與強調了重點,顯示出深厚的藝術功力。在這裡,畢加索仍然採用了剪貼畫的藝術語言。不過,畫中那種剪貼的視覺效果,並不是以真正的剪貼手段來達到的,而是通過手繪的方式表現出來。

那一塊疊著另一塊的「剪貼」圖形,僅限於黑、白、灰三色,從而有效地突出了畫面的緊張與恐怖氣氛。

9樓:傾城低調不奢華

畫中表現的是2023年德國空軍瘋狂轟炸西班牙小城格爾尼卡的暴行。作為一個具有強烈正義感的藝術家,畢加索對於這一野蠻行徑表現出無比的憤慨。

他僅用了幾個星期便完成這幅鉅作,作為對法西斯獸行的遣責和**。

油畫《格爾尼卡》,是畢加索作於20世紀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響及歷史意義的傑作。此畫是受西班牙共和國**的委託,為2023年在巴黎舉行的國際博覽會西班牙館而創作。

2023年,西班牙的格爾尼卡小鎮為德國法西斯空軍夷為平地,他聞訊後極為憤慨,就為巴黎世界博覽會西班牙館畫了《格爾尼卡》這幅壁畫,對法西斯暴行表示強烈**。此畫結合立體主義、現實主義和超現實主義風格表現痛苦、受難和獸性:畫中右邊有一個婦女舉手從著火的屋上掉下來,另一個婦女衝向畫中心;左邊一個母親與一個死孩;地上有一個戰士的屍體,他一手握劍,劍旁是一朵正在生長著的鮮花;畫**是一匹老馬,為一根由上而下的長矛刺殺,左邊有一頭舉首顧盼的站著的牛,牛頭與馬頭之間是一隻舉頭張喙的鳥;上邊右面有一從視窗斜伸進的手臂,手中掌著一盞燈,發出強光,照耀著這個血腥的場面。

全畫用黑、白與灰色畫成。這幅畫描繪了西班牙小鎮格爾尼卡遭德軍飛機轟炸後的慘狀。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的將領和士兵經常出入於巴黎的畢加索藝術館,爭相**畢加索的藝術。可是這些不速之客受到了冷淡的接待。有一次,在藝術館的出口處,畢加索發給每個德**人一幅他的油畫《格爾尼卡》的複製品。

10樓:黛妮

一、內容簡介:

油畫《格爾尼卡》,是畢加索作於20世紀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響及歷史意義的傑作。此畫結合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風格,表現痛苦、受難和獸性:畫中右邊有一個婦女舉手從著火的屋上掉下來,另一個婦女拖著畸形的腿衝向畫中心;左邊一個母親與她已死的孩子;地上有一個戰士的屍體,他一隻斷了的手上握著斷劍,劍旁是一朵正在生長著的鮮花。

畫面以站立仰首的牛和嘶吼 的馬為構圖中心。畫家把具象的手法與立體主義的手法相結合,並藉助幾何線的組合,使作品獲得嚴密的內在結構 緊密聯絡的形式,以激動人心的形象藝術語言,控訴了法西斯戰爭慘無人道的暴行。

寓意:畫面正中發出撕裂的哀鳴的馬,是遭受苦難的西班牙人民的象徵。畫面左上角露出猙獰的笑的牛頭,是殘暴與黑暗的象徵。其它則是表現人民所受到的苦難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暴烈恐怖的氣氛。

二、作品簡介:

《格爾尼卡》這幅壁畫是畢加索作於20世紀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響及歷史意義的傑作。畫面表現的是2023年德國空軍瘋狂轟炸西班牙小城格爾尼卡的情景。此畫是受西班牙共和國**的委託,為2023年在巴黎舉行的國際博覽會西班牙館而創作。

三、創作背景:

2023年初,畢加索接受了西班牙共和國的委託,為巴黎世界博覽會的西班牙館創作一幅裝飾壁畫。構思期間,2023年4月26日,發生了德國空軍轟炸西班牙北部巴克斯重鎮格爾尼卡的事件。德軍三個小時的轟炸,炸死炸傷了很多平民百姓,使格爾尼卡化為平地。

德軍的這一罪行激起了國際**的譴責。畢加索義憤填膺,決定就以這一事件作為壁畫創作的題材,以表達自己對戰爭罪犯的**和對這次事件中死去的人的哀悼。於是這幅被載入繪畫史冊的傑作《格爾尼卡》就此誕生了。

七十年過去,這幅傑作已經成為警示戰爭災難的文化符號之一,也使格爾尼卡的悲劇永遠留在了人類傷痕累累的記憶中。

畫面裡沒有飛機,沒有炸彈,卻聚集了殘暴、恐怖、痛苦、絕望、死亡和吶喊。被踐踏的鮮花、斷裂的肢體,手捧死去的孩子號啕大哭的母親、仰天狂叫的求救,身殘倒地,斷臂仍然握著斷劍的戰士、瀕死長嘶的馬匹、光芒冰冷尖銳的頂燈……這是對法西斯暴行的無聲控訴,撕裂長空。畫家以象徵和半抽象的立體主義手法,以超時空的形象組合,打破了空間界限,蘊含了憤懣的**,成就了史詩的悲壯;在支離破碎的黑白灰色塊中,散發著無盡的陰鬱、恐懼,折射出畫家對人類苦難的強大悲憫。

畢加索對於他的作品經常保持沉默,希望給予觀賞者自由的體驗空間,但是對於《格爾尼卡》這幅作品他曾解釋道畫作中的牛、馬和以生氣勃勃的線條繪出的手的涵義,以及西班牙神話中那些象徵的起源的涵義。他說:"……牛代表殘暴,馬則代表人民。

不錯,我在那畫裡用了象徵主義,但並不是在其他畫裡都這樣做……。""那幅畫是存心向人民呼籲,是有意識的宣傳……"

四、作者簡介:

畢加索(2023年10月25日——2023年4月8日),西班牙畫家、雕塑家。法國共產黨黨員。是現代藝術的創始人,西方現代派繪畫的主要代表。

他於2023年創作的《亞威農少女》是第一張被認為有立體主義傾向的作品,是一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名傑作。它不僅標誌著畢加索個人藝術歷程中的重大轉折,而且也是西方現代藝術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引發了立體主義運動的誕生。這幅畫在以後的十幾年中竟使法國的立體主義繪畫得到空前的發展,甚至還波及到芭蕾舞、舞臺設計、文學、**等其他領域。

《亞威農少女》開創了法國立體主義的新局面,畢加索與勃拉克也成了這一畫派的風雲人物。

畢加索的格爾尼卡有什麼特點

油畫 格爾尼卡 是立體主義的領導人畢加索作於20世紀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響及歷史意義的傑作。此畫是受西班牙共和國 的委託,為1937年在巴黎舉行的國際博覽會西班牙館而創作,是表現戰爭題材且具有紀念意義的作品。畫中表現的是1937年納粹德國空軍瘋狂轟炸西班牙小城格爾尼卡的暴行。作為一個具有強烈正義...

奔馬圖蒙娜麗莎格爾尼卡的欣賞

奔馬圖 這件作品是畫家徐悲鴻在1948年贈給史學家鄧蜀生的禮物,徐悲鴻的 奔馬圖 作於1948年初冬,其時中國人民解放軍發起三大戰役,傅作義部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提議,北平和平解放在即。背景 徐悲鴻與吳作人 艾中信 董希文等籌備建立 一二七藝術學會 以迎接北平和平解放這一歷史時刻。奔馬圖 即為畫贈當時...

請對畢加索的《格爾尼卡》進行點評

運用象徵性手法表現出悲劇氣氛.構圖 鬆散零亂,象轟炸後支離破碎的景象.色彩 黑 白與灰色給人陰森恐怖的感覺,烘托出悲慘的氣氛.方法 抽象與象徵性相結合,表達作者對法西斯暴行表示強烈 1937年,西班牙的格爾尼卡小鎮為德國法西斯空軍夷為平地,他聞訊後極為憤慨,就為巴黎世界博覽會西班牙館畫了 格爾尼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