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問是哪三問老子三問是那三問

2021-03-05 09:21:54 字數 3661 閱讀 2112

1樓:魅惑眾生之神

人生第一問:我是誰?

人生第二問:我在**?

人生第三問:我要幹什麼?

具體內容如下:

古時候聖人對自己的要求都很高,他們相信「日三省乎已,則智明而行無過」。也就是說經常地對自己的言行及時進行回味,以增加智慧減少失誤。 當然三省並不是指真的反省三次。

第一問:我是誰?首先要明白你是誰。

古代有個笑話,有一公差押著犯事和尚去某地,半路上公差喝了些酒睡著了。和尚覺得機會難得想要跑。可是轉念一想,乾脆回來將公差的頭髮剃個乾乾淨淨。

公差醒來一看行李還在,再一看嚇了一跳,咦,和尚跑哪去了?下意識地用手撓頭,不禁心中大喜。因為他不是被剃了光頭了嘛,他喜的是和尚總算還在。

可是麻煩還是沒完,我自己哪去了呢?沒有我,誰來完成這個任務呢? 原來,他並沒有真正弄清自己是誰!

當然這個故事對情節有些誇張。不過現實中搞不清自己是誰的大有人在。所謂時位移人,很多人一旦發達就搞不清自己是誰了。

把你當人,你別拿自己太當回事。即使皇帝也懂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理。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認清自我是誰,就是要正確認識自己的強項或是弱項,認識自己所佔的位置。

第二問:我在**? 通俗一些說就是看清自己所處的位置。

獲勝有三個重要因素,就是天時,地利,人和。其實這三者都與人所處環境有關。有心的人總是會佔據有利地形。

智者時常會用調虎離山計。所謂「虎落平陽被犬欺」。雖然老虎有堅牙、利爪、王氣、虎尾。

可是一旦離開了它的地盤就會失去威力。

還有一則故事,是說大地的兒子,每次與敵人作戰時,只要一接觸到地面,大地母親就會賜予他無窮力量,所以他總是獲勝。後來,聰明的敵人看準了這一點,他們設法讓大地兒子離開地面, 結果大地兒子就輸得很慘。

當然,像孔明先生舌戰群儒、韓信背水列陣,他們雖然沒有佔據有利的環境,但是越是在困難情況下,他們運用了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心理,首先他們認清了自己的位置——沒有退路,絕地求生。 所以歷史上演出了一幕幕的深入虎穴勇擒虎子的經典傳奇。

第三問:我要幹什麼?也就是說明確我的目標是什麼。

目標分為「我的長遠目標」和「我的分步目標」。 要達目標,當然離不了毅力,勇氣,細心,大氣,協作,堅持,自信等等。

要像唐僧取經一般有執著的信念,經得住金錢、美色、權位等等**,時刻牢記自己的努力方向。時刻不忘自己的奮鬥目標。 所謂「行百里者半九十」。

也就是說,「行百里的路程,可是到了九十里時還只相當於走了一半」。一是說明感覺還早呢,二是說明了要堅持住,前面還有路。切不可半途而廢以至於前功盡棄。

越接近成功越要認真對待!

讓我們牢記並重溫這人生的三問吧。 一問,我是誰?二問,我在哪?三問,我要幹什麼?

2樓:雨季阿布

who the **** am i ?

where the **** am i ?

what the **** am i doing?

3樓:匿名使用者

我有什麼?

我想要什麼?

我現在在做什麼?

老子三問是那三問

4樓:匿名使用者

一、萬物的本根是什麼?

二、最好的治國原則是什麼?

三、什麼是理想人生??

5樓:

老子三問:第四十四; 名與身熟親?身與貨熟多?得與亡熟病?

哲學三問,第一問:什麼是哲學

6樓:匿名使用者

哲學是有嚴密邏輯系統的宇宙觀,它研究宇宙的性質、宇宙內萬事萬物演化的總規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問題。

源出希臘語philosophia,意即「熱愛智慧」,即是哲學家。社會意識形態之一,它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也是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φιλοσοφία / philosophia (哲學)是距今兩千五百年前的古希臘人創造的術語。希臘文philosophia是由philo和sophia兩部分構成的動賓片語:philein是動詞,指愛和追求;sophia是名詞,其指智慧。

希臘文philosophia的含意是愛智慧,愛智慧這個動賓片語表述和界定的事情或事物,即是人類為了提高認識思維能力,為了更有智慧而進行的思想認識活動。

最早使用philosophia(愛智慧)和philosophos(愛智者)這兩個詞語的是畢達哥拉斯。據蓬託斯的赫拉克利特在《論無生物》中記載,當畢達哥拉斯在同西庫翁或弗裡阿西亞的僭主勒翁交談時,第一次使用了philosophia(愛智慧)這個詞語,並且把自己稱作philosophos(愛智者)。畢達哥拉斯還說,在生活中,一些奴性的人生來是名利的獵手,而philosophos(愛智者)生來尋求真理。

他明確地把愛智者歸到了自由人的行列,也把自由和真理聯絡在了一起。

古希臘時期的自然派哲學家被認為是西方最早的哲學家。不管他們認識世界的方式是否正確,可他們的想法之所以有別於迷信的原因在於:這些哲學家是以理性輔佐證據的方式歸納出自然界的道理。

蘇格拉底、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奠定了哲學的討論範疇,他們提出了有關形而上學,知識論與倫理學的問題,至今依然。某些現代哲學家認為,直到今日的哲學理論依舊只是在為他們三人做註腳而已,仍離不開他們所提出的問題。換言之即使數千年後,我們依舊在試著回答他們所提出的問題,這也代表著我們依然為這些問題或是這些問題所延伸的更多問題而感到困惑。

2023年,日本啟蒙家西周,在《百一新論》中首先用漢文「哲學」來翻譯philosophy一詞,2023年前後康有為等將日本的譯稱介紹到中國,後漸漸通行。

7樓:漢唐天

這個問題有點散亂,要從哲學的起源說起。

當你在考試之前是不是非常的焦慮?為什麼呢,因為你無法確定不久開始的考試成績。其實,人類天生就對無法確定的事有焦慮,因為那意味著巨大的風險。

把不確定的事變得確定,並且可以**他們,就成了人類永恆不變的追求。

在古代的希臘,人們同樣有著類似的願望,人們希望為這個不斷變化的大自然找到確切的方法,以便**自然的變化。最早的解決方案不是哲學,而是神話。人們把大自然用神話的形式加以解釋,從而理解其中的必然性和穩定性。

比如,希臘人特別推崇「命運」,即使奧林匹斯山上的眾神也無法擺脫命運的束縛,所謂的命運實際上就是某種必然性的表達,通過命運的預言,人們希望來**不確定的事物

但是,很快人們就不滿足於此了。人們希望可以理解的方式去解釋這個世界,因此哲學就應運而生了。解釋到現在為止,聽起來哲學的作用和科學很像,其實科學和哲學原本是一體的。

科學是從哲學中分離出去的。

哲學有個特點,那就是他的內容永遠無法有結論,因為一旦有了確定的結論,有結論的部分就會從哲學中分離出去(一會還會提到)。比如,牛頓的三個定律所在的**就叫《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可見那個時候兩者還沒有太分離。

我們來比較一下科學和哲學的異同。首先他們的方法是類似的,都是使用人類可以理解的方式。但是他們的目的是不同的,科學只是研究經驗性的東西,而哲學則是要超越經驗去直接給出整個宇宙的模型

打個比方就可以理解了,我們把這個世界比作一個沉浸在無邊黑暗中的巨大迷宮,而人類則是一個舉著微弱火把的人,處在迷宮中不知什麼地方。科學做的事就是從身邊的經驗出發,也就是火把照到**,就把**記錄下來,而沒有照到的那無邊的黑暗,科學則是閉口不言。而哲學不是這樣,哲學希望通過理性直接把握整個迷宮的結構,通過分析得出這個黑暗中迷宮的總設計圖

(未完待續)

一問三不知是哪「三不知」 一問三不知 指哪三不知

請問 一問三不知 最初是哪三不知?一問三不知 指哪三不知?老話常說 一問三不知 指的哪三不知?漲知識了 出自 左傳 指的是事情的開始 經過 結果。一問三不知 的典故出自 左傳 相傳公元前468年,晉國的苟瑤率大軍攻打鄭國,齊國害怕晉國強大對自己造成威脅,便派名將陳成子帶兵暗中援鄭。一日,屬下一部下報...

初三物理,第3問怎麼做 初三物理,第三問

分析 1 已知燈泡的額定電壓與額定功率,由電功率的變形公式可以求出燈泡正常發光時的電阻 2 由電功率公式可以求出燈泡消耗的電能 3 分析清楚電路結構,由串並聯電路特點 歐姆定律及電功率公式可以求出滑動變阻器消耗的電功率 答 1 求燈l正常發光時的電阻為9 2 此時燈l工作lmin所消耗的電能是240...

一問三不知,到底是哪三不知,一問三不知中的三不知,究竟是哪三不知?

請問 一問三不知 最初是哪三不知?我覺得一問三不知應該指的是一些很正常的事物,然後不知道吧。三不知就是事情的開始,中間結束都不知道啊。三不知指的是不知道事情發生的原因 經過 結局,就是說對事情的來龍去脈完全不知。三不知 指的是開始 中間 結局都全然不知。三不知源於典故 左轉 表示對一件事情的從開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