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哪些新的形勢

2021-03-05 09:21:33 字數 5926 閱讀 2728

1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經濟「新常態」孕育著一個正在崛起的國家擁抱新經濟體系的巨集大發展機遇。

第一,大改革與大調整的機遇。

第二,大消費、大市場與構建「大國經濟效應」的機遇。

第三,「大縱深」與構建多元增長極的機遇。

第四,「大人才」與構建第二次人口紅利的機遇。

第五,「大創新」與構建技術紅利的機遇。

第六,「大升級」與構建升級版中國經濟的機遇。

第七,「大開放」與中國經濟全球佈局的機遇。

當然,要很好把握上述七大機遇,將各種戰略機遇轉化為真正的增長和發展,這不僅需要我們有效解決「新常態」面臨的各種問題和挑戰,同時還需要我們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礎上構建出適合下一輪經濟發展的制度體系。

2樓:雲之墊付

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也讓中國的經濟改革面臨新的挑戰。概括來說,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經濟增量依然可觀,但穩定經濟增長任務繁重。

經過30多年高速增長,中國經濟體量已今非昔比。2023年一年中國經濟的增量就相當於2023年全年經濟總量,可在全世界排到第十七位。從經濟總量看,我國目前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

從發展速度看,30多年來,中國經濟以世界少有的年均接近兩位數的增長速度高速發展,創造了經濟增長的「中國奇蹟」。 經濟新常態下,依靠依然可觀的實際增長,能夠有效保障國家財政實力不斷增強,而財力的增加能夠對促進經濟發展、加強經濟和社會中的薄弱環節、切實改善民生、有效應對各種風險和自然災害的衝擊提供有力的資金保障。從我國的發展實際看,依靠依然可觀的實際增長,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兩個百年」奮鬥目標是能夠實現的,也將為中國經濟帶來更多「大國紅利」。

但客觀講,經濟新常態下,經濟下行的挑戰亦十分明顯,需要我們保持戰略定力,採取各種措施綜合施策,使經濟增長執行在合理區間。 二是經濟增長動力更為多元,但核心動力源正在培育中。 我國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經濟韌性好、潛力足、迴旋空間大。

從城鎮化角度看,我國正在經歷世界上速度最快、規模最大的城鎮化過程,城鎮化伴隨的大規模人口遷移,將推動消費持續增長,這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強大推動力。2023年我國的名義城鎮化率僅為53.73%,戶籍城鎮化率則低得多,僅為36%左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從工業化角度看,我國工業化的任務遠沒有完成,除東部部分省市基本完成工業化外,中部、西部等省區工業化的發展還不是很充分,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這是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改革的重要機遇。 但也應當看到,我國的科技體制改革、創新能力提升等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面臨的創新挑戰和技術瓶頸依然存在,離依靠「技術紅利」創造經濟增長核心動力源還有較遠的距離。

三是發展前景更加穩定,但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還有很大空間。 2023年,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46.1%,首次超過第二產業,2023年的統計公報顯示,這一比例攀升至48.

2%,這是非常好的經濟結構優化跡象。在支撐我國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中,內需結構中投資佔比相對較高,但2023年消費率和投資率達到各佔50%之後,消費率出現較快增長趨勢,在經濟結構中佔比再次超過投資率,消費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的關鍵性作用逐步得到體現。 由於地理條件、發展基礎、歷史文化等因素,我國區域經濟結構中,東中西部發展差距較大,隨著「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區域發展戰略的制定和實施,區域結構亦在逐步得到優化,將為中國經濟帶來更多「發展紅利」。

但同時應看到,我國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還面臨著諸多挑戰,產業結構與發達國家相比還顯得較為落後,需求結構、區域結構、城鄉結構、收入分配結構等還有很大的調整空間,這些因素在制約著中國經濟質量的整體提高。 四是市場活力進一步釋放,但轉變**職能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在經濟新常態下,**職能轉變的核心仍然是處理好**和市場的關係。

新一屆**將簡政放權、轉變**職能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當頭炮」,目的就是要從體制機制上給各類市場主體鬆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2023年以來,國家先後取消和下放了共700餘項行政審批等事項,涉及到將工商登記前置審批事項改為後置審批等一系列具體舉措。2023年前3個季度全國新登記註冊市場主體920萬戶,新增企業數量較2023年增長60%以上。

這些舉措既對減輕企業負擔、激發市場活力發揮了重要作用,也將成為中國經濟改革的重要機遇之一。同時我們也要承認,當前地方一些職能部門過度干預企業經營管理,吃拿卡要、「紅頂中介」、尋租腐敗等現象依然存在,建立法治**,加快轉變**職能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這也是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改革的重要挑戰之一。

3樓:匿名使用者

所謂常態,就是正常狀態;新常態,就是經過一段不正常狀態後重新恢復正常狀態。人類社會就是從常態到非常態再到新常態的否定之否定中發展,人對社會的認識就是從常態到非常態再到新常態的否定之否定中上升。貫穿在常態-非常態-新常態中的主線,是事物的本質與規律。

人類總是經歷事物的正反面發展、總結正反面經驗,經過感性-知性-理性、具體-抽象-具體的否定之否定後,才對事物有一個完整的認識,才能認識事物的規律與本質。經濟新常態,就是人類經濟發展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波浪式前進的成果;經濟學新常態,就是人類經濟認識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的結晶 。

從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中國gdp增速從2023年起開始回落,2023年、2023年、2023年上半年增速分別為7.7%、7.

7%、7.4%,是經濟增長階段的根本性轉換。中國告別過去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長。

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新常態」使中國政治生活進入新階段,中國政治呈現出新常態,拿下週老虎徐老虎,刑可上常委,給**吃喝、公車私用、奢侈消費、**旅遊、迎來送往等戴上「緊箍咒」,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不斷深入;「新常態」也不僅僅是指中國社會建設發展進入了新階段,中國社會建設呈現出新常態,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推進法治社會建設,包括北京市老百姓國學會等一大批社會組織緊跟黨走在時代前列,倡導社會風尚,促進和諧社會幸福社會建設;「新常態」使中國文化發展進入新階段,中國文化發展呈現出新常態。

經濟新常態對我國經濟發展將帶來怎樣的影響?

4樓:寶柚

新常態定位我國經濟發展大邏輯

經過改革開放35年的飛速前進,中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雖然中國經濟的基本面和戰略機遇期沒有改變,但確實進入了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動力轉換的新常態。再追求高速度、依賴強刺激,顯然不合時宜,還會耽誤未來發展機遇。

「必須歷史地、辯證地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準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經濟工作會議從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出口和國際收支、

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生產要素相對優勢、市場競爭特點、資源環境約束、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資源配置模式和巨集觀調控方式九個方面進行了深度解析,得出

了「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明確判斷。

經濟新常態的具體特徵是什麼?**經濟工作會議作出權威闡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

認識到新常態,就不會因為當前經濟增速回落、風險抬頭、企業生產經營困難而驚慌失措乃至喪失信心,從而能夠積極調整心態、採取措施,逐步適應新常態。然而,僅僅適應新常態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引領新常態。

「**對經濟工作的領導,突出戰略性。新常態是個動態過程,我們不僅要認識、適應,而且最終要引領。也就是說,要在注意解決當前突出問題的同時,更加註重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夯實中長期發展基礎、增添未來發展新動力。

」王軍認為。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內生動力不足、下行壓力較大等突出問題。在採取措施穩增長、保持必要增速的同時,要更加註重挖掘新的潛力,增添新的動力。

**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求,積極發現培育新增長點。我國存在大量新的增長點,潛力巨大。發現和培育新的增長點,一是市場要活,二是創新要實,三是政策要寬。

細心的人們會發現,**經濟工作會議在分析闡述經濟發展新常態後提出八個「更加註重」中,有三個更加註重與創新驅動有關,分別是:更加註重加強產權和智慧財產權保護,更加註重加強教育和提升人力資本素質,更加註重科技進步和全面創新。

在勞動力成本低廉優勢逐步消失、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強化的大背景下,唯有創新驅動能為中國這樣的大國發展,提供新的源源不斷動力。

放眼環球,美國正在積極推動再工業化,歐洲正在大力推進「工業4.0」,全球新一輪產業革命浪潮風起雲湧。中國如果再走過去發展的老路,不僅無法走出產能嚴重過剩的制約,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非但不會縮小,反而會擴大。

「新常態,意味著我們要與舊有發展模式告別,要求我們要加快打造新的驅動力量。以創新驅動推動結構調整,才能引領新常態,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巨集偉目標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哪些新形勢

5樓:

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也讓中國的經濟改革面臨新的挑戰。概括來說,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經濟增量依然可觀,但穩定經濟增長任務繁重。

經過30多年高速增長,中國經濟體量已今非昔比。2023年一年中國經濟的增量就相當於2023年全年經濟總量,可在全世界排到第十七位。從經濟總量看,我國目前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

從發展速度看,30多年來,中國經濟以世界少有的年均接近兩位數的增長速度高速發展,創造了經濟增長的「中國奇蹟」。 經濟新常態下,依靠依然可觀的實際增長,能夠有效保障國家財政實力不斷增強,而財力的增加能夠對促進經濟發展、加強經濟和社會中的薄弱環節、切實改善民生、有效應對各種風險和自然災害的衝擊提供有力的資金保障。從我國的發展實際看,依靠依然可觀的實際增長,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兩個百年」奮鬥目標是能夠實現的,也將為中國經濟帶來更多「大國紅利」。

但客觀講,經濟新常態下,經濟下行的挑戰亦十分明顯,需要我們保持戰略定力,採取各種措施綜合施策,使經濟增長執行在合理區間。 二是經濟增長動力更為多元,但核心動力源正在培育中。 我國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經濟韌性好、潛力足、迴旋空間大。

從城鎮化角度看,我國正在經歷世界上速度最快、規模最大的城鎮化過程,城鎮化伴隨的大規模人口遷移,將推動消費持續增長,這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強大推動力。2023年我國的名義城鎮化率僅為53.73%,戶籍城鎮化率則低得多,僅為36%左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從工業化角度看,我國工業化的任務遠沒有完成,除東部部分省市基本完成工業化外,中部、西部等省區工業化的發展還不是很充分,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這是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改革的重要機遇。 但也應當看到,我國的科技體制改革、創新能力提升等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面臨的創新挑戰和技術瓶頸依然存在,離依靠「技術紅利」創造經濟增長核心動力源還有較遠的距離。

三是發展前景更加穩定,但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還有很大空間。 2023年,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46.1%,首次超過第二產業,2023年的統計公報顯示,這一比例攀升至48.

2%,這是非常好的經濟結構優化跡象。在支撐我國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中,內需結構中投資佔比相對較高,但2023年消費率和投資率達到各佔50%之後,消費率出現較快增長趨勢,在經濟結構中佔比再次超過投資率,消費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的關鍵性作用逐步得到體現。 由於地理條件、發展基礎、歷史文化等因素,我國區域經濟結構中,東中西部發展差距較大,隨著「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區域發展戰略的制定和實施,區域結構亦在逐步得到優化,將為中國經濟帶來更多「發展紅利」。

但同時應看到,我國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還面臨著諸多挑戰,產業結構與發達國家相比還顯得較為落後,需求結構、區域結構、城鄉結構、收入分配結構等還有很大的調整空間,這些因素在制約著中國經濟質量的整體提高。 四是市場活力進一步釋放,但轉變**職能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在經濟新常態下,**職能轉變的核心仍然是處理好**和市場的關係。

新一屆**將簡政放權、轉變**職能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當頭炮」,目的就是要從體制機制上給各類市場主體鬆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2023年以來,國家先後取消和下放了共700餘項行政審批等事項,涉及到將工商登記前置審批事項改為後置審批等一系列具體舉措。2023年前3個季度全國新登記註冊市場主體920萬戶,新增企業數量較2023年增長60%以上。

這些舉措既對減輕企業負擔、激發市場活力發揮了重要作用,也將成為中國經濟改革的重要機遇之一。同時我們也要承認,當前地方一些職能部門過度干預企業經營管理,吃拿卡要、「紅頂中介」、尋租腐敗等現象依然存在,建立法治**,加快轉變**職能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這也是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改革的重要挑戰之一。

運用經濟生活的有關知識,分析新常態下企業該如何成功經營

新常態下的企業經bai營,就是要貫 du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為主題zhi,確立企業dao的發展戰略與發展方向,以版轉變企業發權展方式。加強創新驅動,依靠革新技術,管理創新,勞動者素質提高,以提升企業競爭力 不斷注重品牌經營與企業信譽與形象的構建 根據材料一,結合公司的有關知識,分析廣汽集團如何經營成功的...

在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較快的形勢下開展環境影響評價有何特殊意義

國民經濟行業排列的有序化與經濟向量 王見定 摘要 首次引進 自然資源指數 概念,以此指數為依據,將國民經濟各行業有序地排列起來,排列的結果揭示了行業之間的內在聯絡,將為 的各種 決策提供強有力的可行工具。內容簡介 經濟學新理論 聯合國在1990年對國民經濟各行業作過分類,蘇聯 美國 中國也作過類似分...

一路一帶戰略構想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有哪些積極影響

一 鞏固中國同中bai亞和東du 南亞的合作基礎.二 逐zhi步形成兩個輻射作dao用.海上絲綢之路內經濟帶可以逐步輻射容 到南亞和非洲等地區,擴大中國的影響力.並有利於新的歐亞商貿通道和經濟發展帶的形成.三 帶動中西部加快改革開放.建設 絲綢之路經濟帶 可以成為擴大中西部開放 打造中西部經濟升級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