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風箏有什麼作用,風箏在古代有什麼用

2021-03-03 23:23:20 字數 5572 閱讀 2448

1樓:嗨

可以傳遞資訊,在遠處看見風箏。也是一種娛樂,像現在一樣。

風箏在古代有什麼用

2樓:樂觀的志

用於軍事,娛樂。

古代風箏,曾被用於軍事上之偵察工具外,更有進行測距、越險、載人的歷史記載。

唐代——將被用於軍事上的風箏,已漸轉化為娛樂用途,並於宮廷中出放風箏。

宋代——人們把放風箏作為一項鍛鍊身體的運動,百姓在清明節時,將風箏放的高而遠,然後將線割斷,讓風箏帶走一年所積之黴氣。

明代——以風箏載炸藥,依「風箏碰」的原理,引爆風箏上的引火線,以達成殺傷敵人之目的。清乾隆——即有雙紙控制風箏詳圖尺寸與解說。

日偽時期——因軍事的理由禁止放風箏,因為鮮豔的風箏可傳遞給敵方訊息,並提供飛機轟炸的目標。二次世界大戰美軍曾用特技風箏做活動靶,訓練打靶。

2023年,風箏開始廣受喜愛,除原來雙線外,並演變成三線,四線的技術風箏或特技風箏。

3樓:匿名使用者

「春分時節,大地回暖,清氣上升,正是踏青放風箏的好時候。古人詩云:『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放風箏是一項老少咸宜的娛樂活動,而風箏製作技藝也是中國重要傳統工藝,位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沙燕』風箏更是老北京的一個代表性符號。實際上,古人一開始發明風箏,並非是為了休閒娛樂,而是有著重要的軍事目的。

最早的『風箏』也不是如今我們熟悉的『紙鳶』,而是一種風鈴......」

從「木鳶」到「紙鳶」

風箏最初是軍事用具

風箏是中國傳統工藝之一,在古代被稱為「紙鳶」「紙鷂」「鷂子」等。古人很早就幻想著製作出像小鳥一樣在天上飛的工具,據《韓非子·外儲說左》記載,墨子就曾發明出這樣一件飛行器「木鳶」:「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一日而敗。

」意即墨子花了三年時間製作而成一只能在天上飛的木鷹,可惜一天就壞了。傳說公輸班(即魯班)也製造過類似的「飛行器」,《墨子·魯問》說:「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

」魯班做了一個木喜鵲,結果飛了三天。《渚宮舊事》也記載說魯班「嘗為木鳶,乘之以窺宋城」,說魯班發明了木鳶,可以載人,乘著它,可以窺探宋城的情況。《太平御覽》說張衡做了一隻木鳥,並將這隻木鳥飾之以羽毛,腹中設定機關,能飛數裡。

這些說法雖然不一定完全可信,但風箏的發明確實應該與人們早期利用風能的經驗以及對鷹等鳥類飛翔原理的探索有關。

4樓:繼潤

軍事,娛樂。

風箏與軍事

追尋風箏的起源,可上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770-221bc)時期,由於戰爭的需要,古人以鳥為形,以木為料,製成可在空中飛行的"木鳶"。據《韓非子·外儲說左》記載:"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一日而敗"。

另據《鴻書》記載:魯班也曾製作過木鳶,曰:"公輸班制木鳶以窺宋城"。

在中國古代,木鳶一直是戰爭時通訊和偵探的重要工具,並能帶上火藥用作戰爭進攻的**。[1]

魯班是魯國(今山東曲阜一帶)人,墨子是春秋戰國時期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

具有濃濃中國特色的風箏

墨家創始人,也是魯國人(一說宋國人),由此推斷,風箏鼻祖"木鳶"的發源地,應是齊魯一帶。

民間傳說中最早的風箏是楚漢相爭時張良創造出來的,他坐在大鷂子上飛到項羽軍隊的上方,在鷂子裡唱楚地思鄉的民歌,唱得項羽軍隊"四面楚歌",所謂"徵人一夜盡望鄉",軍無鬥志,於是項羽大敗。

古代風箏,曾被用於軍事上之偵察工具外,更有進行測距、越險、載人的歷史記載。

漢代——楚漢相爭,韓信曾令人制作大型風箏,並裝置竹哨弓弦,於夜間漂浮楚營,使其發出奇怪聲音,以瓦解楚軍士氣。

北齊——文宣帝高洋,將人綁上翅膀,令人從高塔跳下摔死,名為「生」。

南北朝——風箏曾是被作為通訊求救的工具。梁武帝時,侯景圍臺城,簡文嘗作紙鳶,飛空告急於外,結果被射落而敗,臺城淪陷,梁武帝餓死,留下這一風箏求救的故事。

唐代——將被用於軍事上的風箏,已漸轉化為娛樂用途,並於宮庭中出放風箏。

宋代——人們把放風箏作為一項鍛鍊身體的運動,百姓在清明節時,將風箏放的高而遠,然後將線割斷,讓風箏帶走一年所積之黴氣。

明代——以風箏載炸藥,依「風箏碰」的原理,引爆風箏上的引火線,以達成殺傷敵人之目的。清乾隆——即有雙紙控制風箏詳圖尺寸與解說。

日偽時期——因軍事的理由禁止放風箏,因為鮮豔的風箏可傳遞給敵方訊息,並提供飛機轟炸的目標。二次世界大戰美軍曾用特技風箏做活動靶,訓練打靶。

2023年,風箏開始廣受喜愛,除原來雙線外,並演變成三線,四線的技術風箏或特技風箏。

風箏與娛樂

唐代(618-907)建立後,由於採取了緩和階級矛盾、安定社會秩序、減輕 人民負擔、發展經濟生產等一系列措施,社會很快走向安定和繁榮,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經濟全面發展的時期。社會的安定、文化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中國傳統節日的盛行。而節日的盛行促進了各種文化娛樂活動的發展,作為一直被用於軍事上的紙鳶,隨著傳統節日清明的興起,用途上有了新的轉折,開始向民間娛樂型轉化。

在唐代清明時節,朝野盛行禁火、掃墓、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條等風俗。兒童放紙鳶始在民間流行,唐代詩人唐採在《紙鳶賦》中記載:"代有遊童,樂事末工。

飾素紙以成鳥,像飛鳶之戾空;翻兮將度振沙之鷺,杳兮空光漸陸之鴻,抑之則有限,縱之則無窮,動息乎絲綸之際,行藏乎掌揮之中"。

從五代(907-960)開始,在紙鳶上加哨子,其鳴如箏,故稱"風箏"。現 在我們說的風箏其實是統稱,把那些沒有哨子的紙鳶,都叫做風箏了。

宋代(960-1279),風箏的流傳更為廣泛。之所以成為發展階段,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宋代城市文化經濟的繁榮和民間手工業的興起,二是宋代提倡傳統的節日風俗,這就為風箏的發展和進入節日的娛樂活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這一時期民間放風箏已是一項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也是文人墨士藝術創作中的一種題材。

當時由於文人的參加,風箏在扎制和裝飾上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同時由於社會上對風箏的需求,製作風箏發展為一種專門的職業。

明清時代(1368-1911)是中國風箏發展的鼎盛時期,明清風箏在大小、樣式、扎制技術、裝飾和放飛技藝上都有了超越前代的巨大進步。當時的文人親手扎繪風箏,除自己放飛外,還贈送親友,並認為這是一種極為風雅的活動。

5樓:滄海半杯

起源於中國 的 風箏有三種傳說:一是斗笠、樹葉說;二是帆船、帳篷說;三是飛鳥說。但就風箏起源於中國的結論,則是目前世界風箏界一致公認的。

一,斗笠、樹葉說:

斗笠是一種古老的防雨防暑器具,當人類由漁獵轉為耕作時就開始使用,特別在熱帶**帶是必不可少的,那時的斗笠製作很簡單,繫繩也就地取材,多用柔軟的樹皮纖維。據說有一農夫正在耕作時,忽然狂風大作,捲起了他的斗笠,農夫趕緊去追,一下抓住繫繩。恰巧這繫繩很長,斗笠便象風箏一樣在空中飛行。

農夫覺得非常有趣,以後便經常給村民放斗笠,後來演變成放風箏。樹葉說來自於中國南方一帶。據說古時候人們對風捲樹葉滿天飛的現象十分崇拜,便用麻絲等拴樹葉放著玩,逐漸演變成放風箏活動。

中國臺灣的高山族、海南島的黎族人,早些時候就是用麵包樹的葉子做風箏。

二,帆船、帳篷說:

人類使用木舟的歷史以久,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被用於生產。後來又有了帆船。傳說禹時船上已有了風帆。

帆是藉助風力的機械,人們便仿照帆的原理,紮起風箏放飛。還有人說,風箏起源於北方的帳篷,最早的風箏是人們模仿大風颳起帳篷在空中飄揚的現象製造出來的,之後逐步演變成了一種遊樂活動。

三,飛鳥說:

從目前的歷史記載和發現的古代風箏看,其結構、形狀、扎繪技術等,一個突出的標誌就是以鳥的形狀多。因而得出結論:最初的風箏問世,是受飛鳥的啟發,模仿飛鳥而製造並以飛鳥命名的。

人們崇尚飛鳥、熱愛飛鳥、模擬飛鳥而製作風箏,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風箏因此而生,是天經地義的道理。

中國風箏有悠久的歷史,據說漢朝大將韓信曾利用風箏進行測量。梁武帝時曾利用風箏傳信,但未成功。南北朝有人揹著風箏從高處跳下而沒有跌死。

唐朝的張丕被圍困時曾利用風箏傳信求救在古時候曾作為一種應急的通訊工具,發揮過重要的作用。

傳說早在春秋末期,魯國巧匠公輸盤(即魯班)就曾仿照鳥的造型「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這種以竹木為材製成的會飛的「木鵲」,就是風箏的前身。到了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人們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紙糊之,便成了「紙鳶」。五代時人們在做紙鳶時,在上面拴上了一個竹哨,風吹竹哨,聲如箏鳴,「風箏」這個詞便由此而來。

最初的風箏是為了軍事上的需要而製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軍事偵察,或是用來傳遞資訊和軍事情報。到了唐代以後,風箏才逐漸成為一種娛樂的玩具,並在民間流傳開來。 軍事上利用風箏的例子,史書上多有記載。

漢初楚漢相爭時,劉邦圍困項羽於垓下,韓信向漢王劉邦建議用絹帛竹木製作大型風箏,在上面裝上竹哨,於晚間放到楚營上空,發出嗚嗚的聲響,同時漢軍在地面上高唱楚歌,引發楚軍的思鄉之情,從而瓦解了楚軍的士氣,贏得了戰事的勝利 。

最早的風箏是由古代哲學家墨翟製造的。據《韓非子·外儲說》載:墨翟居魯山(今山東青州一帶)「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

是說墨子研究了三年,終於用木頭製成了一隻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墨子製造的這隻「木鷂」就是中國最早的風箏。

中國風箏問世後,很快被用於測量傳遞資訊,飛躍險阻等軍事需要。唐宋時期,由於造紙業的出現,風箏改由紙糊,很快傳入民間,成為人們的娛樂

古代的風箏有什麼作用?

6樓:北京創典文化

風箏問世以後,很快它被人們用於傳遞資訊,後來,由於造紙業的出現,風箏改由紙張糊成了,它很快便傳入了民間,成為了古代人們娛樂的一種玩具。不過,風箏在軍事上的用途也屢屢被人使用。

後來宋代高承所著的《事物紀原》中,就記載了西漢初期三傑之一的韓信在作戰中使用過風箏。其中的記述是:楚霸王被困垓下,韓信制風箏讓張良乘坐,飛上天空高唱楚歌,瓦解楚營軍心。

這也說明在楚漢相爭時期,漢將韓信在攻打項羽所率領的西楚軍時,他就曾經利用風箏去偵察了西楚軍的兵力虛實情況。

而在有名的垓下之戰時,項羽的西楚軍被劉邦和韓信的漢軍圍困,韓信也派人用牛皮做成風箏,上面加上竹笛。這些風箏迎風作響,就好像很多人在一起吹笛子一樣。漢軍配合笛聲,紛紛唱起了楚地的民歌,這也直接渙散了西楚軍士氣。

後來《事物紀原》和史書《新唐書》分別記載了利用風箏求援的軼事。南朝時期的549年,敵軍將梁武帝蕭衍圍困在樑國都城建鄴城中。此時,城牆被敵軍四面包圍住,城內外斷絕了聯絡。

於是,有人便給蕭衍獻計,讓他製作「紙鴉」將求援信系在其中。蕭衍覺得這個辦法不錯,他便令士兵制作了「紙鴉」,然後他在太極殿外,趁著西北風時施放出去,用來向外求援。

但很不幸的是,這「紙鴉」被敵軍發覺了,還以為是「妖術」,便紛紛用弓箭將它射落下來了。這便是風箏用於傳遞軍事情報的開始。

更為離奇的風箏傳聞見於《白石礁真稿》。559年,北齊文宣帝時,彭城王元勰的孫子元韶被囚禁在地牢裡。元韶的堂弟為元韶製作了風箏,他們兩人從金風樓乘風箏雙雙飛逃。

這些傳奇故事反映了我國古人關於風箏飛行的奇思妙想。唐代著名詩人元稹曾經寫過一首關於風箏的詩,其中寫道:

有鳥有鳥群紙鳶,因風假勢童子牽。

去地漸高人眼亂,世人為爾羽毛全。

風吹繩斷童子走,餘勢尚存猶在天。

愁爾一朝還到地,落在深泥誰復憐。

還有,唐代詩人高驕在他所寫的《風箏》詩中這樣描述:

夜靜絃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別調中。

這些詩句都說明了,在隋唐時期,放風箏已經普及了。那時候風箏的製作工藝更加完美,形式多樣,上面所附帶的竹笛也更加悠揚悅耳了。

其實,關於風箏真正的起源,現在已經無法考證了。大多數人認為,古人發明風箏主要是為了懷念已故的親友,所以人們通常都會在清明節時,將慰問故人的情意寄託在風箏上,希望藉助風箏傳送給死去的親友。

風箏古代叫什麼 風箏古代叫什麼名字

風箏古代叫什麼名字 風箏古代叫紙鳶 風鳶 紙鷂 鷂子。風箏發明於中國東周春秋時期,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有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其學生魯班用竹子改進,從而演變成如今的風箏。中國的風箏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傳統的中國風箏上到處可見吉祥寓意和吉祥圖案的影子。在漫長的歲月裡,我們的祖先不僅...

追風箏的人的喻意,《追風箏的人》當中,風箏有什麼象徵含義嗎

就是追求理想 想展翅高飛的人 就是憑藉好風 實現自身價值的人 就是生生不息 永遠不放棄追求的人。是追求理想,是想要和風箏一樣展翅高飛 追風箏的人,他放飛的是他的理想,風箏是他理想的化身,他追逐的也不是實化的風箏,而是風箏的實質 理想.為了理想而努力追尋,最終獲得了成功,他為自己的理想而驕傲,為自己的...

亞洲的風箏和西方的風箏有什麼不同

雖然目前各國風箏愛好者對風箏的起源持有不同的見解,但大多數人對風箏起源於中國,後來隨著國際交往的增加,中國風箏流傳到了世界各地,形成了風格迥異的風箏都持認同態度。中國風箏 日本風箏 韓國風箏等亞洲國家的風箏大都是用竹材做骨架的,這利於風箏造型的彎曲變化,風箏畫面則往往選擇神話傳說或是富有地方特色的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