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下數學教師隨筆怎樣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2021-03-03 22:47:40 字數 5171 閱讀 5610

1樓:瀛洲煙雨

七、八歲的兒童,特別活潑好動,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或者說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很短,直接影響四十分鐘課堂教學效率。一節課,要讓他們一直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真的不容易。

「某某,請你聽好了」,「某某,你在做什麼,為什麼不聽?」......這些訓斥的語言會經常出現在我們的課堂中, 但效果可想而知。經過認真的研究,終於有了自己的看法。

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

1、一年級學生都是剛從幼兒園走出,在幼兒園是以玩為主,而小學以學習知識為主,孩子從心理上不適應小學的課堂紀律方面的要求。

2、學生年齡較小,對學習目的不明確,很多學生一學期下來依然對考試,沒有很強的意識。

3、學生的自控能力弱,不能控制自己的言行。而這些都是低年級孩子的天性,在很大程度上來說,我們沒有辦法從根本上改變。

應對措施:

1、培養學生做好課前準備的習慣。如上課前,除了文具盒、課本、練習本之外,其他東西通通都撤掉,讓桌面乾乾淨淨,清清爽爽。以免繁雜的物品干擾學生的學習使他注意力不集中。

2、做好課前情緒上的準備。學生經過下課十分鐘的吵鬧,往往很難立刻安靜下來準備聽課。因而,上課前要加一個集中學生注意力的環節。

3、充分挖掘教材,充實內容,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都會很認真的學,因而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性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只要讓其感興趣,學生就會自覺的投入到學習中。現在低年級的教材非常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教科書是我們教師教學時的重要依據,因此我們必須主動的去分析探索。

充分發揮教材無聲語言的作用。教材的每一節都安排了例題,而這些例子全都是經過精心設計,都**於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情境圖。完全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徵,而且大多都是**並茂的。

我想教材這樣安排的目的也是為了迎合兒童的心理,激發孩子的興趣,從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我在教學之中注重引導學生通過例題去體會學數學的實用性、可行性和重要性。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來教育鼓勵學生,使學生的情感和情趣融合在一起,把學生從課堂引入現實生活當中,從而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另外教材中的鞏固練習「想想做做」,也不是死板的練習,也設計了很多遊戲,比如卡片遊戲、小火車鑽山洞的遊戲......。很多連線題也都採用了「信鴿送信」、「小蜜蜂採蜜」的形式來呈現。我也經常會按照教材的安排編一些小故事貫穿在整個課堂之中,從而激發孩子的興趣,儘量使他們集中注意力。

讓他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接受新知識。

例如在教學中我經常會利用題目中的圖示來把它講述成一個需要小朋友幫忙解決的問題,讓孩子開動腦筋來幫一幫遇到問題的童話主人公,孩子們通常積極性都很高。 我認為,既然教材也在有意識的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那我們作為教師就更加應該好好的利用起新教材的優勢,讓孩子輕鬆地學習。

4、提升教學語言的感染力,親和力。我認為特別是低年級的課堂,教學語言要富有吸引力。眾所周知,在諸多科目當中,普遍都認為數學科比較呆板、單調和乏味,而數學本身的內容安排也不如語文、英語那樣生動形象,在教學過程當中若不花點心思則很難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

為了讓課堂變得生動一點,在教學中力求表達語言生動、形象、帶有強烈情感。就連學生髮言的評價,也要注意措辭和語氣。對於孩子的進步則給予鼓勵讚揚。

教學中努力做到活潑多樣,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5、精心設計課堂中的遊戲互動,讓學生充分參與課堂遊戲、玩樂,是兒童的天性。課堂上教師組織學生開展適當的遊戲活動,既有助於學生體力、智力、交際能力的發展,又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就經常在教學中採用做遊戲這一教學手段,且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比如:在教學「認識物體」時,我設計了「找朋友」的遊戲,讓四個學生分別帶著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頭飾上臺來找朋友,大聲的問:「我的朋友在**?

」下面的同學則舉起相應的物體迴應:「你的朋友在這裡」。再讓學生檢檢視看他們是不是都是你的朋友呢。

我覺得這樣的安排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他們都很積極地配合,課堂氣氛一下子就活躍了很多,也在犯錯、糾錯的活動中讓學生進一步的認識了每一種物體的特徵。

再比如在教授「10的分與合」時,一開始我就設計了一個「猜花片」的小遊戲。我手裡拿了10個花片,然後讓一個學生從我手心裡拿走一些雪花片。我通過自己手中的花片的個數,很準確的就猜出那個學生拿走的個數。

學生很自然地感覺到老師真的好厲害,怎麼每次都猜對了呢?激發了他們的好奇心。隨後告訴他們:

「我們小朋友在學完今天的10的分與合之後就會變得和老師一樣聰明瞭,你們願意學嗎?」這樣很快的就引起了孩子濃烈的學習興趣。一個個都坐得很端正,注意力也很集中。

很快也就掌握了玩的技巧,接下來,我再讓他們同桌之間練習這個遊戲。從課堂反饋來看,效果還是不錯的。能讓孩子們在感性直觀、輕鬆自如的遊戲中,感知抽象的數學的理念,其樂融融,我們教師又何樂而不為呢?

總之, 我們課堂的40分鐘時間很寶貴,那麼在有限的時間裡充分抓住孩子的注意力,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就顯得尤為重要。以上是我一學期來在教學中的一些思考和做法。我想,追求高效率是我們教學中一直努力的方向。

在今後的教學漫漫長路上,我將更加努力。尊重孩子,保護孩子的天性,向課堂40分鐘要效率。

小學數學學習 有哪些特點?

2樓:匿名使用者

小學生的

數學學習有什麼特點?歸納起來有四點。

1.數學學習是一種符號化的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經驗相結合的學習過程。

數學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上小學之前的幼兒生活中,孩子們已經遇到許多數學問題,已經積累了一些初步的經驗。他們玩過各種形狀的積木,折過紙工,比過物體大小、長短、厚薄、輕重、寬窄和多少,他們知道幾點起床幾點睡覺,他們隨著父母外出購物等等,所有的活動,都使他們獲得了有關數量和幾何形體的最初步的觀念。

雖然這些概念或觀念往往是非正規的、不繫統的,甚至是模糊的、錯誤的,但是都為他們上學後學習數學奠定了必要的基礎。所以可以這樣說,小學生學習數學是以自己經驗為基礎的一種認識過程,數學對小學生來說是自己對生活中的數學現象的「解讀」,這是兒童學習數學與**不完全相同之處,這也是當前數學課程改革中特別強調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為數學模型從而應用的原因。當前數學教學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把數學與兒童原有的生活經驗密切聯絡起來,使他們感到數學就在身邊,學起來備感親切、生動、真實,也容易激發興趣。

2.數學學習是一種不斷提出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問題對數學學習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它決定了思維的方向,也是思維的動因。那麼數學問題來自何方呢?

一種來自數學本身,即數學內部;另一種則來自數學外部。來自數學內部的問題在小學階段有很多,例如,學會了20以內的進位加法後,又出現退位減法;懂得有限小數後,在小數除法中又出現了迴圈小數;知道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求法,但是又遇到要求它們的面積......這些往往是來自數學內部的問題。而更多的是來自數學外部的實際生活中的,這些問題更具有挑戰性。

例如:(1)在一個正方形的鐵皮中,要想剪出一個最大的圓怎麼辦?

(2)50人遊湖,每條大船可坐6人,每小時租金10元,每條小船可坐4人,每小時租金8元。如果你是領隊,打算怎樣分配?哪種方案最省錢?

(3)甲乙兩商店**同樣的襪子,原價都是每雙2元,甲店現打8折**,乙店買3雙送1雙。媽媽去哪家商店更合適?

像上面這些具有挑戰性的、新奇的問題,對小學生更具有吸引力,他們都願意通過自己的探索、嘗試、分析、合作交流,從而求得問題的答案。因此,數學教學改革的另一個重要策略,是為學生創設各種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認知失衡,從而促使學生主動地去探索和解決問題。

3.數學學習是獲取數學知識、形成數學技能和能力的一種思維活動。通過數學學習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尤其培養創新意識是不言而喻的。從這個意義上講,那些死記硬背、反覆而無意義的操練都不能算做真正的數學學習。

換句話說,數學學習如果沒有學生自己的主動內化(即思考),其學習效果等於零。

根據多年來的實驗研究,我們認為小學生的數學思維是在直觀行動思維基礎上,由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向抽象邏輯思維為主的過渡階段。小學生的數學思維是逐步發展的,低年級更多的是具體形象思維;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積累,到了中年級,具體形象思維逐步減少,而抽象邏輯成分逐步加大;但是,即使這樣,到了五六年級,學生仍然不能像**那樣完全依託著抽象的數學概念進行思維,他們還往往要以具體[---分頁---]的表象作為認識的支柱。而且,小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過程,也不是單純的一加一減的關係。

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形象思維、初步的邏輯思維,乃至直覺思維往往是相互補充的。

記得20世紀90年代初,我和海淀區教研室為調查低年級學生學習應用題的實際思維水平時,曾對一年級下學期的學生出示這樣的測試:「二年級有兩個班,這學期一班轉走5人,二班轉來8人,這學期二年級人數比上學期( )( )人。」這是一種新形式的實際問題。

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套用,但是學生可以利用原有的知識、方法進行復雜加工把問題解決;這也是一種克服障礙的**活動。測試結果,大多數學生填不出來。還說:

「這題沒有告訴我們上學期

一、二班有多少人,這怎麼算?」而42.7%答對的學生,大致可分三種解題思路:

(1)因為轉來的人數比轉走的多,8比5多3,所以填(多)(3)人。(這些學生為數很少,他們是利用邏輯推理解題的。)

(2)老師沒告訴我們原來一班、二班各有多少人,我就假設。假設原來一班有40人,二班也有40人,那麼上學期有40+40=80人;這學期一班轉走5人,一班有40-5=35人,二班轉來8人,二班有40+8=48人,兩班共有35+48=83人;這學期比上學期多3人(83-80=3)。(這部分學生利用原有的知識對新課題進行復雜的加工,採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假設法求解,也是值得稱道的。

)(3)這題太難了,我就畫圖

然後這位學生生動地說明自己的思考過程:本來兩個班的人數都是「全」的,後來一班轉出了5人

二班又轉來8人這樣從二班的8人中抽出5人去補給一班還剩3人,所以這學期人數比上學期多3人。(這位學生主要是通過形象思維,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把隱蔽的問題明朗化,而在其最後一步中,從二班的8人中抽出5人去補給一班,則是原來表象基礎上的糅合和加工,已具有一些邏輯思維的因素。因此,是形象思維為主,又和初步的邏輯思維互動作用,起到共振的作用,更有其創新的意識。

)通過這一事例,可以說明小學生學習數學也是一種艱苦的思維活動。因此,數學教學中更為學生留下足夠的思維空間,使學生學會思考。

4.數學學習是有指導的「再創造」的過程,著名的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指出: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重新構造知識就是再創造。小學生學習數學並不是像有的**那樣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概念、法則、定律、方式的弄懂、記牢和背誦,而總是根據他們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去經歷學習過程,用他們自己理解的方法去探索數學知識,當然他們探索的是自己不知而是別人已知的,這就是「再創造」。

所以,作為數學教師,應該充分估計學生的潛能,為學生創設更大的思維空間,向他們提供充分的數學活動的機會,引導他們通過自己的觀察、實驗、思考、交流,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去探索數學的知識,獲得數學技能和數學思想方法,只有這樣,才能把培養創新意識的目標落在實處。

小學一年級數學下冊學練優,小學一年級數學下冊學練優45頁

知道為什麼沒有人回答嗎?因為答題的人沒有 小學一年級數學下冊學練優 這本書,不知道45頁的題目是什麼,沒有辦法回答。以後提問要打上題目或者拍照傳上來,會很快得到幫助的。小學一年級學練優第49頁第一題怎麼做?一年級的學練優第49頁第一題怎麼做?關鍵是版本不一樣啊,是人教版的還是江蘇版的?你應該把具體題...

小學一年級數學下冊期末試卷,小學一年級數學下冊期末試卷

一 填空題 24分 1 在 裡填上 或 1 89 98 2 72 8 60 3 53 39 9 4 87 25 87 20 5 60 9 59 9 6 88 80 88 8 7 1元 100分 8 4角8分 50分 9 1角1分 9分 2 1 59是由 個十和 個一組成的。2 一個兩位數,十位數字比...

小學一年級數學判斷題,孩子小學一年級數學判斷題正方形對摺後可以得到一個長方形或兩個三角形,老師給出答案居然是對

整十數加 或減 整十數,所得的和 或差 是整十數。對 他們的反例10 10 0 是認為0不是版10的倍權數,但是0其實是10的倍數,也就是說是整十數。0的意義 0既可以表示 沒有 也可以作為某些數量的界限。如溫度等。0是一個完全有確定意義的數。0是一個數。0是一個偶數。0是任何自然數 0除外 的倍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