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中提到的天精草和我們現代的天精草不一樣嗎

2021-03-03 22:40:18 字數 1824 閱讀 4685

1樓:匿名使用者

應該不一樣吧,你最好翻一下本草的**,其實很多古藥現在都絕種了,而且以前有些稀缺的現在都能大棚養殖了,就算東西一樣,品質怎麼保證,藥效能一樣嗎?

2樓:天蠍寶寶

傳統抄的,大家認為

,枸杞葉叫襲天精草,但是現在有一種叫無果枸杞芽的,被譽為現代天精草,它和枸杞同源但種類不同,生長於寧夏,寧夏四季分明、晝夜溫差大,水分、光照充足,土壤富硒,培養出的這種植物無花無果,芽具有高營養。口感不錯,晚上喝還有助眠的作用。

什麼人不適合吃黑枸杞子

3樓:會飛的青春

黑枸杞不適合患有高血壓、性情太過急躁的人,大量攝取肉類會導致面泛紅光的人、正在感冒發燒、身體有炎症、腹瀉等急症患者在發病期間也不宜吃。黑枸杞中含有大量的花青素和維生素,滋補效果明顯,一般人每天吃10-20粒左右即可,如果想要達到**效果,可以適量增加到20-30粒

4樓:中乾堂黑枸杞網

黑枸杞是枸杞的一種,滋補功效比紅枸杞強,而且黑枸杞的飲用方法不適合高溫,所以不適合吃黑枸杞的人有以下幾種:

1、高燒的人不能吃黑枸杞,黑枸杞滋補功效比較強,溫補性食物不利於身體降溫。

2、嚴重腹瀉的人不能吃,腸胃熱,喝溫補性食物會加重腹瀉。

3、腸胃虛弱的也不能吃,因為黑枸杞怕高溫,沒有經過滅菌處理的黑枸杞容易讓人拉肚子,所以要選擇經過除塵和滅菌處理的黑枸杞。

4、5歲以下的兒童儘量不要吃,因為黑枸杞是滋補性的。

總結:高燒、嚴重腹瀉,腸胃虛弱還有兒童儘量不要喝黑枸杞,而且選擇黑枸杞要選擇品質好,乾淨沒有雜質經過除塵滅菌處理的黑枸杞。

5樓:深藍丶釨

枸杞全身是寶,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春採枸杞葉,名天精草;夏採花,名長生草;秋採子,名黑枸杞;冬採根,名地骨皮」。枸杞的葉、花、根也是上等的美食補品。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它含有胡蘿蔔素、甜菜鹼、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和鈣、磷、鐵等,具有增加白細胞活性、促進肝細胞新生的藥理作用,還可降血壓、降血糖、血脂。

檢視原帖》

6樓:蔣滌菅賢淑

身患高血壓、性情太過急躁的人群不宜;正在感冒發燒者不宜。

wechat

mobile:養生十萬個為什麼

7樓:壽晗蕾善空

哪些人不能吃枸杞子?

適宜人群:

最適合吃枸杞的是體質虛弱、抵抗力差的人,但一定要每天吃一點,長期堅持食用,才能見效。

不適人群:

由於它溫熱身體的效果相當強,正在感冒發燒、身體有炎症、腹瀉的人最好不要吃。另外,患有高血壓、性情太過急躁的人,或平日大量攝取肉類導致面泛紅光的人最好不要食用。

8樓:苑印枝黎妝

黑枸杞味甘、性平,比一般紅色枸杞更珍貴更有藥用價值。

由於它溫熱身體的效果相當強,正在感冒發燒、身體有炎症、腹瀉的人最好不要吃。另外,患有高血壓、性情太過急躁的人,或平日大量攝取肉類導致面泛紅光的人最好不要食用。

9樓:仝小星春柏

黑枸杞營養價值:黑枸杞味甘、性平,富含蛋白質、脂肪、糖類、遊離氨基酸、有機酸、礦物質、微量元素、生物鹼、維生素c、b1、

b2等各種營養成分。而且含有豐富的黑果色素—天然原花青素(紅果枸杞不含),其opc含量超過藍莓。

因黑枸杞果所含成分水溶性很強,不適宜煲湯,煮粥及泡酒,其提取物具有抗血脂、降血糖、抗氧化、免疫調節、延緩衰老、預防**心血管疾病、動脈硬化、腫瘤藥物的應用價值。

如產自青海諾木洪的稀牌黑枸杞因為富含原花青素,一般每天3-5克,也可直接嚼著吃,但一定要堅持每天吃一點,才能見效。。

本草綱目共幾冊,本草綱目第幾冊中有紅豆杉的記載

本草綱目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是明朝偉大的醫藥學家李時珍為修改古代醫書的錯誤而編,1518 1593年 以畢生精力,親歷實踐,廣收博採,實地考察,對本草學進行了全面的整理總結,歷時29年編成,30餘年心血的結晶。全書52 卷,全書共有190多萬字,記載了1892...

本草綱目是怎麼分類植物的

1.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還有藤本植物 是根據植物的 莖 來分類的。莖內木質部發達,木質化細胞較多的多年生植物叫木本植物 這類植物的莖一半堅硬,壽命長短不一,有的可達上千年。莖內木質部不發達,木質化細胞較少的植物叫草本植物 這類植物一般矮小,莖柔軟,含水分多,一般分一年生 兩年生 和多年生。藤本植物詳...

1 明朝為什麼會出現三大科技鉅著(本草綱目 天工開物 農政全書2 我們要學習三位科學家的哪些精神

明朝社會生產力提高,商品經濟繁榮,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一些科學家,積極投入科技研究領域 實驗和總結,寫出了一批優秀的科技鉅著。通過對李時珍 宋應星 徐光啟等的學習,形成勤奮鑽研 重視調查研究的科學態度和善於總結前人經驗 敢於創新的精神。明清時期出現三大科技著作的共同特點是什麼 5 明清時期出現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