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自古誰無死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2021-03-03 21:24:16 字數 2023 閱讀 6139

1樓:匿名使用者

留取丹心照汗青。李白。

2樓:匿名使用者

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漢清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作者是誰?全詩是?哪個朝代的人

3樓:匿名使用者

宋·蘇軾《題西林壁》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意思:認不清廬山本來的面目,因為自己在廬山裡。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遊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遊山的體會。為什麼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侷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區域性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

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4樓:野島勾絮

蘇軾的,宋代蘇軾 題西林壁

5樓:匿名使用者

宋 蘇軾 題西林壁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出自哪首詩?作者是誰

6樓:vce末然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出自宋朝蘇軾的《題西林壁》

《題西林壁》

朝代:宋代

7樓:金華**病診療

題西林壁

蘇軾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大文學家、大藝術家,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等方面都有傑出的成就,對後世影響很深。他的詩詞,揮灑自如,明快豪放,善於運用新鮮的比喻描寫山水景物,善於從常見的事物中提示深刻的哲理。

滿意的話還請給個採納,謝謝!

8樓:蒼譽植正德

出自宋代文學家蘇軾《題西林壁》。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譯文: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自身處在廬山之中。

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前兩句描述了廬山不同的形態變化。廬山橫看綿延逶迤,崇山峻嶺鬱鬱蔥蔥連環不絕;側看則峰巒起伏,奇峰突起,聳入雲端。

從遠處和近處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氣勢又不相同。後兩句寫出了作者深思後的感悟:之所以從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會有不同的印象,原來是因為「身在此山中」。

全詩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意思出自哪一首詩

9樓:智慧機器人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出處:

題西林壁

題西林壁

[作者] 蘇軾

[全文]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10樓:匿名使用者

橫看成林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宋蘇軾《題西林壁》。

11樓:嘯劍氣釀月光

題西林壁

【出處】語見(宋•蘇軾《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人生哲理是什麼

哲理 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出自 題西林壁 作者 蘇軾 1037 1101 北宋文學家 書畫家 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 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 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 唐宋八大家 之一 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 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

除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還有哪些事蹟說明了這樣的道理

1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兩句與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詩句類似,都有相應的事蹟 2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比喻在遇到困難一種辦法不行時,用另一種辦法去解決 該詩既寫出 山西村山環水繞,花團錦簇,春光無限,另一方面它又富於 哲理,表現了人生變化發...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給我們的啟示是什麼

貓小帥古詩將詩詞的語言美 音韻妙 意境深等都融合到一幅幅精美的畫面中,用生動有趣的動畫進行展示,讓孩子們更能理解古詩詞的博大精深。一起來學習蘇軾的這首 題西林壁 古詩吧!因為身處其中,所以不能全面地觀察.這兩句詩提醒我們,不管對待什麼事下結論時,一定要走出事外,完全從客觀的角度去分析.橫看成嶺側成峰...